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评课不能仅仅“说好话”
□朱志军
  最近参加某教研活动,在评课交流环节,笔者发现评课者赞美之词甚多,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的很少,或者说一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所谓的“问题”。主持人请评课者说说课的缺点,评课者往往都会说“还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缺点”。评课仅仅是“说好话”,这种虚假的评课显然不是教研应有的现象。
  应该说,听课、评课是最为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上课、听课更具研究意义。
  然而,在我们学校中,重听课、轻评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只听课不评课或评课流于形式,其结果不如不听课。如何将评课由“鸡肋”变为“香饽饽”呢?
   营造评课文化——求真
  首先,我们要解放一种思想,这便是没有一节十全十美的课,也没有一节一无是处的课,这就为我们放下了所谓好课不能评缺点、差课不便讲优点的思想包袱。其次,我们要形成一种共识,这便是课的优点要讲,但优点不讲不会少,课的问题更要讲,不讲问题会更多。因此,评课不仅要讲优点,还要在共鸣中形成普遍认可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途径等;评课更要讲问题,评课人的“他山之石”可以点拨执教者的“当局者迷”,在“争鸣”中形成智慧碰撞,促进彼此的提高。第三,我们还要追求一种境界,这便是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评课要敢于讲真话,讲真话才是真帮人,真话可能逆耳,但真话一定不是“傲慢与偏见”,真话一定是真情和实意,讲真话才能实现执教者与评课者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加强评课引领——求实
  为了让评课取得实效,我们的做法有:一是带着任务来听课。有道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听课前,我们会将执教者的教学内容提前公布,要求听课(评课)老师先“备课”(了解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构想,预期教学效果),评课前做到“胸有成竹”,评课时才能“娓娓道来”。二是带着主见来评课。“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节课的评价是多元的,我们希望“求大同”,同时包容“存小异”;我们不反对评课面面俱到,更提倡“小处着眼”“有一说一”;我们欢迎理论、宏观层面上的见解,更欢迎实践、微观层面上的分享;我们尤其欢迎评课者围绕某一教学内容,如情境创设、问题设计、难点突破、资源利用等,由评课者结合听课前的预设,交流“如果我来教,我会怎样教”,不一样的教学思路汇聚更丰富的教学思想,让参与者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三是带着标尺来评课。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好课堂的三要素:快乐的、智慧的、有效的。“快乐的”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智慧的”指向过程和方法;“有效的”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三要素”的标尺既指向精准又相对模糊,有收有放,评课者围绕上述标尺,有的放矢,有感而发,避免“天南海北”地评,又避免机械教条地评。
  创新评课机制——求活
  在学校里,教师要备课上课,要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还要参加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为教师“减负”的背景下,学校管理上要与时俱进,要建立灵活的评课机制,比如利用工作群、建立评课讨论小组,实现线上互动评课,这样方便交流、集约管理。针对网上评课碎片化的问题,不妨要求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将评课意见形成文字稿,进行纸质化分享阅读。这其实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之一。每个学期,学校可以将评课稿汇编成册,进行评奖。通过这一激励举措,激发教师的评课热情,放大评课效应,从而整体推动学校上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水平。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