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李东利
  在最近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有老师问: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像999、399、599的相邻数不会填空,该怎么办?其他老师给出了方法:从小到大排列的话,给999分别减1或加1就是得数。我请老师们思考:这样的方法学生只是会做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学生数感的培养没有跟上。
  什么是数感?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来源于数。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聚焦的学科核心素养除了数感,还有运算能力、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如何在数与代数领域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落实核心素养?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观察,认为有以下几点。
   问题的设计要直击学科核心素养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为例,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且有了“10个1是1个‘十’”的认识基础上展开教学的。由于学生认识的数只限于20以内,因此本节课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在生活中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学生仍然需要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学习和体验。教科书在本单元安排了“数花生”的活动课,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初步感知100。
  课前,教师请同桌两人将自己带的花生放到桌上,比一比同桌两人谁的花生多?学生一眼比不出来结果,继而引发学生思考:怎么比多少?如果看不出来,就用数一数的方法比较谁的花生多。
   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直观操作,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为例,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加法,是加法概念的起始课。学生都知道2+3=5,但是对于加法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楚——加法的现实意义:合并、添加。加法的数学意义:继续往下数的计数策略。课本通过问题①利用数数的经验,解决身边的加法问题,获得数学事实:2支铅笔与3支铅笔合在一起是5支铅笔。问题②是问题①的变式:2只熊猫与3只熊猫合在一起是5只熊猫。重点是增加了画图表示加法是“继续往下数的”计数策略。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通过观察思考: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再引出加法的符号及算式。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数学本质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图片、画图等方式体会加法的本质是把几部分合起来。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我们除了动手让学生数一数培养数感,还需要提供一些支撑材料帮助学生建立1000以内数的顺序、意义,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就给出学生4个字一句的《千字文》,学生看到4字一句,5句一行,一行20个字,于是自发地20、40、60……地数起来,数到100,看到正好组成一段,就又自发地从一行行数转向一段段数,100、200、300……数完,迫不及待地报出答案,一共1000字。通过有规律的4字排列建立1000以内的数感。
  教师请学生找《千字文》中的“学”是第几个字?学生找到“学”后,都100、100地数,轻而易举,“学”是第305个字。于是305的数感:3个百与5个一(即三大段又五个字),看得见,摸得着。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第99个是哪个字?学生会很快数到100,再向回数一个字。同样的道理可以明确第399个字、第599个字是哪两个字,不知不觉地明白它们的相邻数。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