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唯分论立五育观构七环节
□解慧明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聚焦教科研赋能,构建“三新”体系,发挥“三力”作用;聚焦“双减”提质见效,实施“三标三课一赋能”行动方案;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研制了“破一立五构七”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57”西安模式。
聚焦教科研赋能,构建“三新”体系,发挥“三力”作用
构建“131”教科研工作新体系。“1”即围绕“培养什么人”,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体系;“3”即围绕“靠谁培养人”,构建“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1”即围绕“怎样培养人”,聚焦育人方式变革、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五育”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体系。
构建“1+2+N”教科研工作格局。“1”是市区两级教科研部门;“2”是西安市教科院两所创新实验学校、评价部和科研部下沉两所学校、教研员与班主任两个工作室;“N”是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监测,设立思政学科、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思维型教学、脑科学、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财经素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14个研究中心、24个基地办公室及1564所基地学校。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高校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科研工作新格局。
构建“上联下沉”工作新方式。“上联”即上联中国教科院、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育部装备中心、教育部规建发展中心、陕西省科协、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下沉”即重心下沉学校、阵地前移课堂,把课题做在学校,把论文写在课堂上。
聚焦“双减”提质见效,实施“三标三课一赋能”行动方案
一是“三标”引领,促进“双减”落实深度。“三标”即研制三个“一”,即一体系、一标准、一指南。一体系即聚焦学生“五育并举”,研制并印发《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牵引“双减”更实、更深、更高;一标准即聚焦课堂教学提质,研制《基于新课标的“西安好课堂”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好“双减”背景下“西安好课堂”课堂展示,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一指南即聚焦作业设计质量,研制《西安市义务段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促进课后减负增效。
二是做优“三课”,加深“双减”落实厚度。做优“三课”即深耕“西安好课堂”、做优课后服务(第二课堂)、做优名师公益优课(课外减负)。
三是赋能教师,增进“双减”落实效度。赋能教师的“四新六能力”提升。“四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六能力”即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指导。
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研制“破一立五构七”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57”西安模式
创建破唯分论、立五育观、构七环节——“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即唯分论;“5”即五育观;“7”即指标研制、工具研发、测试诊断、报告反馈、应用指导、课堂变革、教育改革等七环节,形成了以教育评价牵引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评价的西安经验。
西安市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近年来,分别印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15年版、2018年版和2021修订版。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西安市聚焦如何减负提质增效,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作用,积极探索,通过研发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双减”落地落实。
2021年11月,西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工作由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具体监测实施并圆满完成。开发的测评工具依据《义务教育评价指南》,参照《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21修订版)》,结合西安教育实际,通过纸笔测试、网络测试的方式,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测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主体指标测评体系”和“影响因子测评体系”两大方面,覆盖了西安市新城区等21个区(县),共有30071名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3089名四年级和八年级教师参加监测。
评价监测结果反馈是“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监测是必须的,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基于监测结果改进、提升。所以这一环节务必要做好,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结果应用指导、课堂变革、教育改革。就像我们做身体体检,首先必须要做常态化体检,更重要的是体检报告出来了,需要做的是自己会看体检报告,更需要专家给我们解读报告,然后改进提升。在读懂读透监测报告之后,基于监测结果和学校实际,运用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聚焦教科研赋能,构建“三新”体系,发挥“三力”作用;聚焦“双减”提质见效,实施“三标三课一赋能”行动方案;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研制了“破一立五构七”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57”西安模式。
聚焦教科研赋能,构建“三新”体系,发挥“三力”作用
构建“131”教科研工作新体系。“1”即围绕“培养什么人”,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体系;“3”即围绕“靠谁培养人”,构建“科研+教研+培训”三维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1”即围绕“怎样培养人”,聚焦育人方式变革、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五育”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体系。
构建“1+2+N”教科研工作格局。“1”是市区两级教科研部门;“2”是西安市教科院两所创新实验学校、评价部和科研部下沉两所学校、教研员与班主任两个工作室;“N”是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监测,设立思政学科、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思维型教学、脑科学、心理健康、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财经素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14个研究中心、24个基地办公室及1564所基地学校。形成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高校等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科研工作新格局。
构建“上联下沉”工作新方式。“上联”即上联中国教科院、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教育部装备中心、教育部规建发展中心、陕西省科协、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下沉”即重心下沉学校、阵地前移课堂,把课题做在学校,把论文写在课堂上。
聚焦“双减”提质见效,实施“三标三课一赋能”行动方案
一是“三标”引领,促进“双减”落实深度。“三标”即研制三个“一”,即一体系、一标准、一指南。一体系即聚焦学生“五育并举”,研制并印发《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牵引“双减”更实、更深、更高;一标准即聚焦课堂教学提质,研制《基于新课标的“西安好课堂”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好“双减”背景下“西安好课堂”课堂展示,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一指南即聚焦作业设计质量,研制《西安市义务段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促进课后减负增效。
二是做优“三课”,加深“双减”落实厚度。做优“三课”即深耕“西安好课堂”、做优课后服务(第二课堂)、做优名师公益优课(课外减负)。
三是赋能教师,增进“双减”落实效度。赋能教师的“四新六能力”提升。“四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六能力”即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指导。
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研制“破一立五构七”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57”西安模式
创建破唯分论、立五育观、构七环节——“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即唯分论;“5”即五育观;“7”即指标研制、工具研发、测试诊断、报告反馈、应用指导、课堂变革、教育改革等七环节,形成了以教育评价牵引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评价的西安经验。
西安市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近年来,分别印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15年版、2018年版和2021修订版。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西安市聚焦如何减负提质增效,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作用,积极探索,通过研发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双减”落地落实。
2021年11月,西安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工作由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具体监测实施并圆满完成。开发的测评工具依据《义务教育评价指南》,参照《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21修订版)》,结合西安教育实际,通过纸笔测试、网络测试的方式,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测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主体指标测评体系”和“影响因子测评体系”两大方面,覆盖了西安市新城区等21个区(县),共有30071名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3089名四年级和八年级教师参加监测。
评价监测结果反馈是“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监测是必须的,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基于监测结果改进、提升。所以这一环节务必要做好,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结果应用指导、课堂变革、教育改革。就像我们做身体体检,首先必须要做常态化体检,更重要的是体检报告出来了,需要做的是自己会看体检报告,更需要专家给我们解读报告,然后改进提升。在读懂读透监测报告之后,基于监测结果和学校实际,运用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