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作业设计要从“三分”转向“三合”
□薛党鹏
  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活动。作业对学生提升学习效能、增进学习体验、构建生活意义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影响,作业的功能被极端异化,成为追求分数、转嫁课堂教学压力的手段,由此导致作业质量低下、数量失控、难度超标,学生作业负担沉重。基于此,国家出台政策,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进行决策部署。
  治病的关键是找病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许多作业是割裂的。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三分”:一是分割了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二是分隔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三是分离了任务和对象之间的关联,忽视了知识的建构性。
  因为割裂,作业被简单叠加,作业量势必增大,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拉长,学习负担加重。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要扭转这种现象,作业设计必须突出“三性”,从“三分”转向“三合”。
  作业设计要突出整体性,关注学科内外的知识整合。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着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堆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局限于针对单一知识点的碎片化作业,而应打通学科内部,以整体的眼光组织、设计和处理各章节、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在头脑中将知识由点构成线,由线构成面,形成立体、开放、整体的知识结构。另外,割裂的各学科作业无疑会加重学生负担,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彼此间的合作,研究设计跨学科作业,让学生在综合地带、边缘地带进行知识探险。设计这类综合性作业的关键在于找准整合点,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提炼整合。
  作业设计要突出情境性,关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结合。情境是沟通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桥梁,沟通文字符号和客观事物的桥梁,沟通知识与思维的桥梁。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知识在情境中生成、呈现和应用,脱离特定情境的知识是死知识。作业设计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造,真正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特别是,我们要研究设计实验、调查、探究、阅读等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入社会,探究博物馆、历史遗迹、家乡美景、民俗风情等。另外,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关注社会热点和冷点,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让学生分析热点、剖析冷点。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中的应用,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完成探究性作业。
   作业设计要突出差异性,关注作业任务和学生实际的切合。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认知基础、学习能力、性格志趣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作业范围和作业形式,保证作业的基础性和实效性,并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创设不同的作业空间。要尊重学生差异,设置层级目标,精心设计作业清单,实施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作业。人尽其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合适的作业才是最好的作业。设计分层作业,不仅要找准分层的依据,还要引导学生量力而行,选择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或者比自身水平略高的作业,这样,每个学生就能不断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愉悦、自由的发展。
  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作业蕴含有重要的、丰富的育人价值。作业设计是作业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前提保障,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是有效发挥作业育人实效的关键所在。加强作业研究,让作业设计从割裂走向整合,减少总量和时长,提高质量和效率,构建良好的作业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追求。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