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之路如何走?
□吴秋翔
  近年来,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建设受到广泛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去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到2025年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制定了系统而详细的发展方案。县中教育是当前县域教育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县中振兴关系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关系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在关注县中振兴的同时,我们也要把视野扩大到范围更广的乡村教育,县乡村本是一体,县中振兴与乡村办学活力相辅相成,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振兴县中】
  首先,振兴县中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大事。县连接的是农村和城市,县中连接的是县域学子接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直接关系到县域人民群众的福祉与民心安定。当前,县中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上都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在全国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新增部分相当于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意味着人均受教育水平要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程度,立足点在高中教育,增长点在高等教育。对于县域人群而言,接受高质量的县中教育是顺利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那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群体的人力资本,对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发挥关键作用,对未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通过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意义重大。
  其次,振兴县中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县中塌陷”很大程度上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各种资源不平等投射在县中的结果。县中的办学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县的教育质量,更彰显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吸引人口聚集的关键要素。县中振兴可带动县域教育的振兴,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有助于吸引人口回流,促进地方消费与配套产业的复苏,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影响,有效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而加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形成。
  最后,振兴县中是面向未来提前布局教育的前瞻性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截至2020年,已有100个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实施了10年及以上的义务教育,其中有44个国家实施了12年及以上的义务教育,同时有100个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实施了12年及以上的免费教育,说明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延伸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我国,陕西、云南迪庆等省地政府也已推行高中免费教育。2021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4%,到2025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92%以上。从数据与经验上看,我国高中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更高,是支撑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的前提。因此,面向未来谋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就必须从当下做起,把规模占全国一半的县中振兴起来,缩小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间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县中教育质量,为实现教育强国奠定基础。
  【振兴县中如何做】
  第一,政策引导:吸引生源回流,形成县中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不可否认,升学是接受高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当面对县域外更好的升学信号时,老百姓往往会“用脚投票”,或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性选择,或出于盲目跟风以及对本地教育的误解,导致大量优质生源外流,从而使县中教育陷入“生源流失—高考升学结果差—老百姓失去信心—生源再流失”的恶性循环。自2012年起,我国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实施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成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其中国家专项计划针对(原)贫困地区学生,高校专项计划与地方专项计划则招收县及县以下的农村生源,以此提高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缩小区域间、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差距。这一政策实施后,从学生个体到县中、县域均有受益,特别是农村户籍学生获得了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同时《“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指出“高校招生有关专项计划继续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予以支持”。因此,县中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专项计划的成功升学案例、政策的参与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安排,充分发挥本地教育优势与专项计划的政策效应,同县中发展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对抗。这种发展策略可以先让一部分老百姓重拾对当地教育的信心,让一部分优质生源回流,从而有针对性地打破恶性循环,继而利用这部分人群的理性回归,影响更多本地学生及其家庭选择回流,形成新的社会动向。
  第二,协作帮扶:采取多元协作机制,扶持县中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涉及各级政府、高校与优质中学,要求通过托管、帮扶、协作等方式传递发达地区优质中学先进成熟的管理经验、育人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在扶持的基础上内化成县中自身发展的软实力。从区位上看,要形成东西部跨省协作帮扶机制,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在教育领域的定向协作。要把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作为重要举措,推动城市优质高中的教育资源向县域延伸,优秀教师向县中流动,先进管理模式向周边覆盖,带动城区普通高中和县中共同发展。从协作机构来看,举办附属中学的部属高校、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能对县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让此类高校、优质中学与薄弱县中结对子,通过开展联合办学、对口支援、优质课程共享等形式有效提升县中的教育教学水平。多元协作机制重在“请进来”“走出去”,请来的是名校长挂职、名师送教、在线双师教学、大学生支教等支持,“走出去”是指骨干管理者、教师到优质中学挂职、跟班培训,其目的并不是直接照搬发达地区城市中学的发展模式,也不是长期让优质中学教师直接为县中学生授课,而是激发县中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自主性、成长性,为县中教育的短板弱项“开药方”,将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同县中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文化相结合,用好的教育理念引领本地教师,继而引领县中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三,树立自信:探索自我发展模式,激发县中自主振兴活力。从利用高考招生政策定向“输血”,到采取多元协作机制帮助县中“造血”,最后县中的发展还是要走上依靠自身做大做强的道路,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与发展模式,这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县中教育管理者、教师、学子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除了各级政府加大对县中的资源倾斜与优化配置力度外,更需要在强化政府职责的基础上,为县中自主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与适宜的土壤。要简政放权,少开行政会、多研育人事。要破除升学GDP导向,让县中从行政压力与束缚中解脱出来。要统筹县域各中学的协调发展,即使短时间内采取集中资源办好个别中学的发展策略,也不能长期以牺牲其他学校未来发展为代价,仅靠头部学校粉饰地方教育政绩。要充分发挥县域内优质中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学校齐头并进,缩小县域内的校际差距,并从多样化与特色化出发,让县域高中形成良性的办学生态与百花齐放的格局。县中教育管理者要由懂教育、爱教学、知管理、能服众的人担任,要培养教育家型校长,植根县中本地文化与乡土基因,打造具有鲜明县域特色的县中育人模式,促进县中师生和谐互信的风气形成,让县中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续的自主发展之路。
  (据《光明日报》,有删节)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