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沟走笔
石垒的院墙,石垒的房墙,石垒的地坝,就连穿过村庄的那条沟岸,都像是由一块块石头垒砌起来的,格外耀眼,村口高悬的一对大红灯笼,一盏盏的灯笼就像开放在冬天的花儿,与沿途张贴在门上的大红对联相得益彰,把山村打扮得格外喜庆。
这是春节期间的山村景象,椿树沟则是这些村庄的典型代表。2014年冬天,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报道让它一夜之间闻名大江南北,从此这个小小的村庄一如凤凰栖枝,引来无数天南地北的游客。
这个舌尖上的味道,它不是椿树沟人的发明,却是椿树沟人值得骄傲的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曾有过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后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致使天柱折断,天地之间一片汪洋,人类一度面临灭顶之灾。
为救百姓于水害,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于是华夏儿女重又过上幸福生活。为纪念女娲的丰功伟绩,人们便在正月初七女娲补天之日,专门制作出一种又薄又大的饼用以供奉,此饼就是流传至今的煎饼。
在三国时期出土的墓葬文物中,有大量彩绘砖画出土,很多画面表现了当时的厨事活动,其中就有两幅摊煎饼的图像。两晋时期,人们开始以煎饼为日常食物而进行加工,不再单纯用以供奉,这才作为北方人的主食流传下来。
其实拥有多少历史和传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椿树沟现在和过去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我曾到过一户人家闲坐,屋里的女主人告诉我,她是通过媒妁之言嫁到这个村子里来的,刚来时就几户人家,当她发现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举目皆是石头的穷山沟时,满怀的热情,从头凉到了脚。
沂蒙山的女子是勤劳、善良的,山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她们朴实的性格。很快她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直到有人发现了这里的青山绿水、美食文化,静谧的小村才得以全面开发,椿树沟,这个顽强的村庄从此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对外开放。
椿树沟村发展乡村旅游,他们以美食文化冠名,同时保留了别具一格的建筑环境和风貌,如今的椿树沟仍然地处山区,却有多条进出村庄的坦途,依山就势铺成的环村路绵延数里,放眼望去,面前不再是高山遮挡巨石堵路,而是极目山河的旑旎远方。
就像各地年俗一样,进入腊月,“办年”是椿树沟人头等大事,趁着大年没到,把能贮藏的年饭早早做出,以备大年之后家人团聚的三餐,稍一加工就是一桌美味佳肴。摊煎饼是椿树沟人春节必备的食品,直径一围左右的红泥火炉垒起来,圆圆的鏊子架在跳荡的火苗之上,随着炊烟在屋顶上悠然升起,一张张煎饼叠好码齐在干净的包袱里,这就是村民整个春节的给养。
大年前后的椿树沟必定是火的,火红的年景,一场规模宏大的游园庙会必定就在身边,庙会上捏泥人、唱独角戏、观西洋景的,都是从老辈子传下来的玩意儿。
数着路边的灯笼,沿着沟溪拾级而上,走进一户房屋古朴的人家,户主窦大娘就在这天早上迎来了在镇上居住的女儿一家。毛竹扎成的院门配上鲜红的对联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小院里,包好的水饺摆放在堂屋门前石磨的一角,一根穿墙而出的烟囱散发出袅袅的炊烟,在微风拂动的阳光下,白发苍苍的老人脸上露出安享天伦的微笑。
椿树沟人是好客的,他们不仅张灯结彩,把指引游客和点染新年喜庆的大红灯笼挂在自家门前,还垒灶生火,拿出沂蒙山区最可口的饭菜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他们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那份来自骨子里的倔强,秉持着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信念,创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