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双减”下,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正当时
□张小军
  考试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便成绩评价、优秀选拔,在教育管理中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然而长时间以来,考试也因此成为教育教学固守重知识传授轻其他培养的根本原因,阻碍了教育改革发展。比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要特别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学科共通能力的发展。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二十年,尽管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不少在应试教育下并没能坚持应用和大面积推广,教育整体情况依然是围绕考试打转。
  有人说,这是教育功利化思想所致。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教育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在社会主要靠分数来选用人才,学校靠分数来赢得发展资源,教师靠分数来获取职业进步,家长靠分数来评判教师的教和孩子的学,学生靠分数获得成长认可和未来发展的情况下,考什么,学校就只能要求、教师就只能重视教什么,家长就只能督促、学生就只能重视学什么,对学生突出考试科目、考点训练,忽视道德水平、综合技能、素质培养都实属正常。在学生学得苦、家长焦虑重的同时,学校和教师也管得苦、教得苦,怨气大。教育长期功利化,原因主要不在教育管理者、参与者、关联者身上,而是考试“指挥棒”没有用好。
  “双减”是一场重大的基础教育变革,要求有效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回到课堂,在校内就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今年是落实“双减”的第二年,小学初中都开始使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据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卓玉介绍,新教材在关键内容、价值追求方面提出了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四大关键概念。在大观念方面,倡导“通过零散的知识来看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转变为一种价值观和力量”;在大任务方面,倡导“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做中学”,让“学习结果可视化、共享化”;在真实性方面,倡导“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学”;在实践性方面,倡导“根据任务需要而确定学习方式”“增加实践活动”“提高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水平。”透过解读,可以发现一个清晰的方向,即未来的学习将更注重情境化学习、整体性学习,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终身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只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单一模式。为了完成这场变革,防范“双减”走虚走空,需要吸取之前的教训,突出考试改革在教育改革中的先行地位,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考试评价如何改革,在国家和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已有明确要求。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改革学生评价,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这些规定体现了“考学一致”“以考促改”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引导教学从重结果到重过程、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育到重五育转变,应成为各地中小学落实考试改革的方向性、基准性要求。
  这些要求已有地方作了大胆实践,并取得了成功。笔者梳理相关新闻发现,在2021年秋季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北京、宁波、南昌等多地学校一二年级运用无纸笔素养评价,让学生在“闯关”“游戏”等情境型、展示型、活动型“花样考试”中检测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运用能力,受到了学生喜欢和家长肯定。如何把这些典型先进经验总结推广,让这些考试方式在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多学段、多学科也实施起来,应成为推进“双减”的迫切任务。
  落实考试要求、推广考试评价改革典型先进经验,地方通常存在两大困难:一是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会担心这些评价所获得的结果还不被广泛认可,或担心这样操作可能会最终影响初高中升学成绩,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校全面实施;二是有的地方虽然明确了相关要求,但这些要求还多是指导性、倡导性的,刚性不足,加之命题部门对新的考试方法缺乏探索经验和创新担当,要突破传统局限,完成适应一个辖区内办学水平复杂多样、差异明显的客观情况,落实“笔试+平时”“笔试+活动”,乃至完全无纸笔测试要求命题,还底气不足。
  但从外围环境来看,目前是推进考试评价改革的有利时机。一方面,随着教育法的再次修订和“新百年”奋斗目标的确立,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让家长放心、人民满意,被寄予了厚望,也成为教育上下的一致认识,尤其是教师这一教育最主要的参与者对考试改革的呼声强烈。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求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五唯”评价顽瘴痼疾正在打破,各类学生及社会人才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的方式日趋丰富,职校生、专科生、本科生进入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的渠道已初步打通,家长这一教育最主要的关心者对孩子成人成才的认识更趋理性。
  地方教育部门是“双减”推进的责任者和教育评价的主导者,无论是制订相关落实方案还是对命题部门作要求,都应校准“双减”方向、遵循教育评价改革意见和考试管理要求,把领导、指导、督导统一到“双减”的大方向、大要求上来,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在探索学生成绩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成绩的来源管理、分析管理、运用管理,用科学的考试“指挥棒”帮助学校、教师坚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家长树立更科学合理的育人理念,促进他们探索更适应时代要求,合乎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双减”提供稳定有力的评价支撑,防范“双减”政策走样,虚以为继。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