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送你一束光
□张 琦

  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平凡,很普通。可是当我踏进校园,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听到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顿时觉得一股活力注入心田,一份责任感油然而生。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植根于爱。”在先生看来,爱是教育的源泉。确实,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在我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材,都是那么可爱。在教学中,我总是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说一个好学生是一朵芬芳的鲜花,那么后进生则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应该仅仅欣赏盛开的鲜花,而更要多多关心和帮助那些待放的花朵,助他们成长,助他们绽放。
  我班上有个孩子叫小付,他特别好动、脾气暴躁、爱打人、不好管束。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又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就让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在外地,母亲也很少关心和过问孩子。二年级上学期,我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报名那天,他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不走前门也不走后门,是翻窗户进来的,而且进教室以后,也不和我打招呼,丝毫没有对老师的敬畏感。我当时心里一咯噔,知道这孩子与众不同。果然,晚上班会课的时候,我给孩子们排座位,让大家都到走廊上排队,就他不站到队列里,东一摇西一晃的,我走到他跟前,说:“你叫什么名字啊?”他不吱声儿,不理我。我说:“马上站好!”他把嘴巴一嘟,声音比我还大,说:“什么嘛,我本来就站好了的!”我看他桀骜不驯的样子,马上把脸拉下来,厉声呵斥道:“我警告你,马上给我站好,这是学校不是你家,不是你撒野的地方!”他这才勉强站好,嘴里还嘟嘟囔囔的,不服气。
  后来,我通过家长和学生了解到这个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经常在班上欺负别的同学,很多同学都挨过他的打,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躲他远远的。有好几个同学还动了想转班的念头,我当时就想,这简直是一颗定时炸弹啊。
  这可不行,不论是对他自己的成长,还是对整个班级的和谐都不利呀!我得帮助他。所以,刚开始我就重点关注他。我的做法是先兵后礼,先让他感觉到我是个不好惹的老师,把他的嚣张气焰打压下去,然后再温柔对待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比如今天他惹事我批评了他,过后我会找个合适的机会给他讲道理,一旦发现他做得好的方面,就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使劲表扬他,“回答问题声音真洪亮!”“想象力真丰富!”等。当然,这些赞美都是真心的,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也是真诚的。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下课,孩子们都走了,他蔫头耷脑地回到教室找我,眼泪汪汪地说没人来接他。我立即给他妈妈打电话,但是一直没人接听,婆婆也联系不上,没办法,我就让他等着我,打算亲自送他回家。等我查完寝以后,牵着他的手走出校门,他说:“张老师,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啊?”我说:“冷啊,专门蹭你温暖的。”说完我把他的手握得更紧了,他就笑了,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溢于言表,然后他一路跟我讲小时候和妈妈牵手的故事,我知道,孩子的内心特别渴望温暖、渴望母爱。
  还有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孩子们放假都被家长接走了,学校里顿时安静下来,我下班从门卫室经过,看到他孤零零的一个人,我知道,他妈妈有事又没按时来接他,看他委屈又失落的样子很让人心疼。我把他带回了办公室,打开空调,给他拿了好吃的东西,陪着他等妈妈。那天恰好是闺蜜的生日,几个闺蜜轮番给我打电话,说是等我开饭,我只有抱歉地说,“你们先吃着,我还没下班。”大约等了一个小时,他妈妈才来接他,走的时候,他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说:“张老师,拜拜!”“张老师,假期快乐!”“张老师,提前祝您春节快乐!”我的心瞬间被暖化了。
  这个孩子从一年级的有恃无恐到二年级的间歇发作,再到三年级情绪基本稳定,很少惹是生非,只有一次跟同学发生矛盾。记得那天他面红耳赤,急急慌慌地跟我解释说:“是他们先惹我的,你们知道的,我本来就是暴脾气!”我一听,立即纠正他说:“谁说你是暴脾气呀?你分明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呢!”然后,我马上问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是!”我又说:“是什么?”孩子们大声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说:“这就对了!”这时候,他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学期刚开学,我们竞选班委干部,他主动报名竞选语文科代表,那天他站上讲台落落大方,脱稿演讲,掷地有声地说,请大家相信他!他会做好的!最后他以25票(票数过半)顺利当选。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温和,做事更加积极了,学习也更加主动了,最重要的是,他能跟同学们友好相处了。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和进步,我由衷感到高兴和自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做的是育人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会继续努力,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老师,给我的学生送去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