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瞭望美好的守望
□高春艳
第一眼看到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好望》封面,便被那巍然厚重、地气十足的色彩和图案所吸引。肖云儒先生浓墨勾勒、气势雄浑的“好望”二字画龙点睛,言说着作者之瞭望情怀,也激发起我拜读的期望。
从“观察”“对话”到“社会”“众生”,从“论文”“评论”到“随笔、文化、民俗及方言”,一路读来,仿佛时光倒流。诸多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历历在目,很多是我在新闻课堂上曾经引用的经典案例。《1978,让省委书记为难的“架子车”》聚焦改革开放伊始思想解放之举步维艰;《就三农问题对话“说实话”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再现世纪之初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破解之道;《大学生舍己救人牺牲后遭遇“挟尸要价”》揭露了捞尸商业机构垄断黑幕,让唯利是图、突破人性底线的“挟尸要价”成为钉在耻辱柱上的现象级符号;《甘肃陇南“迁市”风波》探访行政中心搬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表达“政府部门重大行政决策应举行听证倾听民意”的呼声;《福建南平医患“肉搏”,谁之过》叩问的是两败俱伤的医患冲突……这些观点碰撞、发人深省的深度访谈,这些激浊扬清、挖掘真相的调查报道,这些直面矛盾、服务民生的解困新闻,彰显着一名记者瞭望时代的高度、深度与温度,闪耀着守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
价值取向是新闻作品的灵魂,角度立场是新闻价值的根基。《好望》所收作品题材丰富,但其最可贵的底色乃是平民视角、群众立场。这是都市报曾经风行天下的定位所在,也是《好望》作者郝建国作为《华商报》知名记者最鲜明的气质——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报道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权利尊严的角度来切入。
从某种意义上,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叙事”。《好望》中诸多报道有人物、有事例、有现场、有细节,善于深入浅出、情节勾连,体现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能力,也得益于他丰富扎实的采访。令人赞赏的是,《好望》中的报道并没有停留于单纯的叙事,而是将其理性分析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提升了报道的深刻性和建设性。突出表现为他能够借用专家学者的话语从政策、法律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梳理解释,在法治框架内表达,从而避免了当下互联网新闻煽情有余、理性不足的常见弊端。
面对“李庄案”,他采访了时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的刑法学专家贾宇教授,发表了《否认刑辩律师价值,是对现代法治的不了解》;《甘肃陇南“迁市”风波》报道中,他援引的是国务院新发布的《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及十七大报告中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广州禁“电”:尴尬政令引发“路权案”》则借助法学专家王麟等人说明地方政府的“禁电”规定与上位法的冲突之处。
当然,最能体现作者理论思辨能力的还是探讨新闻理论和业务的“论文”和评析新闻现象的“评论”两个部分。虽然篇目不多,但其根植实践、独立思考、成一家之言的品质仍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其中《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实现其商品属性的定位转换》一文从媒介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华商报》模式对报业市场的启示,为业界和学界了解《华商报》的崛起之道以及都市报业的竞争之道提供了一份精彩的报告。
感谢《好望》带来的快乐阅读之旅,它让我进一步确认作者郝建国是一名有情怀、有担当、有成果的好记者。衷心希望作者不忘站在陕北高原瞭望远方的少年初心,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继续脚踏大地,守正创新,奉献出更多的新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