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鲜活的教育指南
□徐如松
在多年的阅读视野中,以叙写乡村教育为己任的作品,除了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凤凰琴》,恐怕就数这本《小先生》了。尽管后者只是八十余篇短小质朴故事的汇编,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读完全书,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幅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北平原乡村教育的画面,清晰而完整。
作者庞余亮十八岁师范毕业,分配到苏北兴化沙沟乡下属的一所村校,一呆就是十五年。他赶上了第一个教师节,由于个子小、体重轻,被孩子们称为“小先生”。他的备课本一般只写正面,空着反面,这不是浪费,而是为了记下“讲课中新的想法或备课中的不足”,后来的确记下了不少教学反思,同时也记下了关于学生、校长和同事们的“点点滴滴”,汇编成了一部鲜活的教育学。
·中国乡村教育志·
全书分为“孩子们叫我小先生”“卷了角的作业本”等六辑,收集了《考你一个生字》《眨眼睛的豌豆花》等精巧有趣的小故事,语言清新、细腻、俏皮而又引人回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简陋是触目惊心的:大部分学校使用破庙或者破旧的公房,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课桌椅;风一吹,钉在窗户上的尼龙布发出“呜呜”的声音;泥操场上,皮球不是沾着烂泥就是尘土,还经常飞到小河里或者架在苦楝树杈上……小时候,我就读的村校就是这样的“标配”,但老校长、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还是深深地感染了作者这样的“硬本子”教师(师范毕业生),从而在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晚上不是备课,就是打着手电家访。
·乡村学校教育魂·
好在物质的贫乏,并没有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精神面貌。《纸飞机飞啊飞》一文,写上课时学生顽皮扔纸飞机,撞到了正在写板书的作者背上,作者不动声色,“俯身捡起那架纸飞机,用力一掷,不偏不倚,正好飞到那少年的桌上”。这使我联想到魏巍《我的老师》中写到的那位蔡芸芝老师,“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儿笑了,她也笑了”。多么可爱、慈祥的老师!老师和孩子们一样,也有着爱玩儿的天性。作者在书中多次感叹“师范里学的教育学不管用了”,是的,教育规律是冷冰冰的,但教师的爱心是温暖的。《扛冬瓜的家长》中写教师做好流生工作,但学生来上学交不起学费,学校又平添了烦恼。一位家长摇船运来三千斤冬瓜,搬到食堂要求抵150元学费,师生们吃了半年冬瓜汤,集资为这位学生交齐了学费。
·如诗般的语言美·
著名作家赵丽宏称《小先生》为“中国版《爱的教育》”,我觉得恰如其分。作者如诗般的语言,不仅凸显了村校环境的简陋,更是刻画了师生质朴乐观的生活。《丝瓜做操》一文写校园里苦楝树上的铁喇叭响了,乡亲们不约而同到米坛里量米,然后到河边淘米烧饭。写到这里算言简意赅了吧,但作者却宕开一笔,“刚才还面无表情的河面一下子有了水纹,这些水纹也像学生们那样排队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四二三四”。这样的拟人描写,不仅标示出作者深厚的观察力,更洋溢出作者热爱生活的幽默感,而且还见微知著般展现了乡村之美。也许是作者早年写过诗歌的缘故,所以书中诗性语言俯拾皆是。请读《布鞋长了一双眼》《长在树上的名字》《我听见了月亮的笑声》这样的标题,能猜出写什么内容吗?当你读完文章,一定会被作者饱含童心的语言所折服。
“小先生”相对“大先生”来说,就是那些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小先生之“小”,指是年轻、纯真,“先生”指教学相长。《小先生》中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体现着对彼此的尊敬、知晓与体谅。这样生动的乡村教育故事,怎么不是一部鲜活的教育指南呢?
在多年的阅读视野中,以叙写乡村教育为己任的作品,除了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凤凰琴》,恐怕就数这本《小先生》了。尽管后者只是八十余篇短小质朴故事的汇编,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读完全书,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幅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北平原乡村教育的画面,清晰而完整。
作者庞余亮十八岁师范毕业,分配到苏北兴化沙沟乡下属的一所村校,一呆就是十五年。他赶上了第一个教师节,由于个子小、体重轻,被孩子们称为“小先生”。他的备课本一般只写正面,空着反面,这不是浪费,而是为了记下“讲课中新的想法或备课中的不足”,后来的确记下了不少教学反思,同时也记下了关于学生、校长和同事们的“点点滴滴”,汇编成了一部鲜活的教育学。
·中国乡村教育志·
全书分为“孩子们叫我小先生”“卷了角的作业本”等六辑,收集了《考你一个生字》《眨眼睛的豌豆花》等精巧有趣的小故事,语言清新、细腻、俏皮而又引人回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的简陋是触目惊心的:大部分学校使用破庙或者破旧的公房,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课桌椅;风一吹,钉在窗户上的尼龙布发出“呜呜”的声音;泥操场上,皮球不是沾着烂泥就是尘土,还经常飞到小河里或者架在苦楝树杈上……小时候,我就读的村校就是这样的“标配”,但老校长、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还是深深地感染了作者这样的“硬本子”教师(师范毕业生),从而在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晚上不是备课,就是打着手电家访。
·乡村学校教育魂·
好在物质的贫乏,并没有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精神面貌。《纸飞机飞啊飞》一文,写上课时学生顽皮扔纸飞机,撞到了正在写板书的作者背上,作者不动声色,“俯身捡起那架纸飞机,用力一掷,不偏不倚,正好飞到那少年的桌上”。这使我联想到魏巍《我的老师》中写到的那位蔡芸芝老师,“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儿笑了,她也笑了”。多么可爱、慈祥的老师!老师和孩子们一样,也有着爱玩儿的天性。作者在书中多次感叹“师范里学的教育学不管用了”,是的,教育规律是冷冰冰的,但教师的爱心是温暖的。《扛冬瓜的家长》中写教师做好流生工作,但学生来上学交不起学费,学校又平添了烦恼。一位家长摇船运来三千斤冬瓜,搬到食堂要求抵150元学费,师生们吃了半年冬瓜汤,集资为这位学生交齐了学费。
·如诗般的语言美·
著名作家赵丽宏称《小先生》为“中国版《爱的教育》”,我觉得恰如其分。作者如诗般的语言,不仅凸显了村校环境的简陋,更是刻画了师生质朴乐观的生活。《丝瓜做操》一文写校园里苦楝树上的铁喇叭响了,乡亲们不约而同到米坛里量米,然后到河边淘米烧饭。写到这里算言简意赅了吧,但作者却宕开一笔,“刚才还面无表情的河面一下子有了水纹,这些水纹也像学生们那样排队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四二三四”。这样的拟人描写,不仅标示出作者深厚的观察力,更洋溢出作者热爱生活的幽默感,而且还见微知著般展现了乡村之美。也许是作者早年写过诗歌的缘故,所以书中诗性语言俯拾皆是。请读《布鞋长了一双眼》《长在树上的名字》《我听见了月亮的笑声》这样的标题,能猜出写什么内容吗?当你读完文章,一定会被作者饱含童心的语言所折服。
“小先生”相对“大先生”来说,就是那些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小先生之“小”,指是年轻、纯真,“先生”指教学相长。《小先生》中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事关系,体现着对彼此的尊敬、知晓与体谅。这样生动的乡村教育故事,怎么不是一部鲜活的教育指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