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看喜剧大赛,上出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何捷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一看就能笑”的喜剧。
  我对喜剧的热爱是天下皆知的。大家都知道我的偶像是周星驰。按理说,如今全新的喜剧表演,应该由我来推荐才对。但这几年,我深受其害——我的语文课,常因为具有喜剧效果备受诟病。有人说过于热闹,肤浅;有人说哗众取宠,谄媚;课堂上学生笑得越欢快,评课的人越愤慨……甚至有一次,居然以“上这样的课,怎么能有笑声?”,当场将课给予“一票否决”的终极审判。
  在大家的鼓励下,我看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的《互联网体检》。开场不到30秒,笑点就出现了。全剧时间短,但笑点一秒钟都不间断,将“浏览互联网”和“体检”两件事直接关联,累计讽刺了“浏览互联网”时遭遇的五种让人厌恶的行为:随意跳出各种弹窗广告、购买加速流量包、无休止地身份验证、会员制度引诱、恶意叠加广告等。从头笑到尾,直到舞台灯光变暗,节目停止,观看者意犹未尽。
  没有事前铺垫,没有关联宏大背景,没有强制地煽情,但观众已经分不清——流出的是欢笑的泪,还是感人的泪。看后就一个体验:开心。
  开心源于三个特点:1.所有人都能看懂;2.在看的,都觉得好笑;3.笑过之后,都能自觉联想。
  三个特点让作品达到了“浅入深出”——由最浅显、最直观的地方介入,逐渐触及现象本质,带入深处。看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后,突然想到:语文课,能不能也有所改变,让所有进入课堂的学生有感受,很喜欢,听了一节,还想听第二节。并不是要为“幽默”“搞笑”呐喊,语文课吸引人的方式很多,风格很多,排除对现象的简单崇拜后,我们可以在教学改进上,提取核心要素。
  要素一:纯粹点
  就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样,就是逗你开心。目的很纯粹,效果很明显。
  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也要纯粹些。一节课,学生要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示证什么,每一课的目标纯粹且明确,学习才有方向。
  即便是在核心素养年代,也非一节课就要把核心素养全部落实。具体到每一节课,学生需要掌握哪一个关键知识点,提升哪一个必备能力,教师目标明确,更容易辅助学生达成。
   要素二:简单点
  第一季中的《互联网体检》,表演的方式简单,就是用模仿的方式,直接影射。效果好,也是因为简单,大家不需要费力去理解——你到底要干吗?
  语文课也应该简单点,减少学生理解教学额外搭载的附件。我们发现如今的语文课上,学生很忙。因为不同阶段,教师或者说学校,提倡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有的时候要合作着来学,所以,什么都要讨论后才有结论;有的时候要用设备来点击,所以什么都交给按键,要现场生成所谓的大数据;有的时候“读一读,然后立刻埋头写一写”;有的时候又喜欢情境表演、角色体验……纷繁复杂的手段,让学生忙得不可开交,其实都是为了体现某一种教学主张。
  老师也不简单,不停切换各个学习场景,如同奔走于各个“片场”,指导同时开机的不同剧组。不专心,谁都出不了精品;太复杂,再好的作品也只能是“展品”。
  要素三:直接点
  类似《互联网体检》,一上来就逗笑,笑完了就结束,没有过多的加挂、拓展、延伸。
  语文课,可以直奔主题,不一定前面非要有导入新课;然后是绕弯子环节,有话不直说;之后切入正题;最后要有一个提升环节。
  其实,一节课40分钟,砍头去尾,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恰恰被我们所认为“很语文”的环节浪费了。
  多余的随想——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评委是观众,但主席团都是“狠角色”——黄渤、徐峥、于和伟、马东、李诞。虽然他们目前还不是“德艺双馨”级别的,但都是喜剧表演中的专业人士。所以,他们的点评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他们的点评,也将引导着喜剧大赛走向更高层级。
  想起语文赛课后的评点,也许没有这样的待遇。我们常用一些划定了的、规定死了的标准来进行一一对照。所以才会出现课堂上教师为了满足评价要求而执教的怪象。例如:突然间沉默许久的“自由默读”,因为评定标准中有这一条;突然间使用按键来投票,因为评定标准中有这一条;突然间提笔写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评定标准中有这一条……
  用限定死的标准来硬套,看起来是“有言在先”的公平需要,实则可能成为一种强势的导向。更不要说规定的研制者,夹杂着某种需要,某种个人的风格取向,某种狭隘的理解、短见,那更加让人感到不安。
  不过,有规则应该算是幸运的,至少不会意外遭遇“一票否决”。
  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我们依然可以得到启发,让教学向着纯粹、简单、直接的方向前进,学生可能更喜欢。“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可以看到典型且特殊的演绎。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