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高建香
  教了三十多年书,遇上极端的学生和失职的家长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
  记得我教初三那年,因为我的班级管理比较严格,课堂上,学生必须安心听讲,不许吊儿郎当……那节课刚刚开始,一个学生有点痞气,我说了两句,他忍不住,大声吼了句:“滚!”对于我一个受学生尊重这么多年的老教师,还从没受到过如此的无礼和羞辱!如果当时,我也用尖刻的语言去回击他,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我没有这样做。我说:“好吧,先上课,等课上完了,我会滚的,我会骑着摩托车滚。”我一样用平和的语气,正常的情感上完了一节课。学生看不出我心中一点点的气愤,感觉不出我内心受到的巨大打击。其实那时,我的内心是颤抖的,是受到学生不尊重的难过和对后续工作开展的思虑,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呢?处理不好,师道尊严将在学生面前丧失殆尽,从此,我的课堂将会不再安宁,失控的课堂还会有转折吗?
  下午第二节晚辅导课下,我晚饭也顾不上吃,直接骑着摩托车,七找八拐才到了那个学生家。原来这是一个农村留守孩子家庭,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从事三班倒的工作,家里没有丝毫温馨的气氛,我把他妈妈从床上喊起来,和她谈心、沟通……才知道这个孩子是散养的,家里根本管不了他,近乎放弃的状况……我跟她说,也许家长会放弃他,但是老师不会。虽然他中考也许没多大希望,但是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成绩。如果他今天这样无视老师,将来走到社会,他将会以他今天的行为去无视其他人,甚至无视生他养他的父母。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受了伤,难道还想让他在人格上也受伤?成绩可以不好,但是品格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了。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怎样回馈你?又怎样回馈社会呢?我,作为一个老师,可以让他,原谅他,可是,将来走到社会上,谁又会原谅他呢?
  在我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下,孩子的母亲跟我一起回到学校。先由母亲和孩子沟通,然后他们一起到我跟前来认错。我跟他讲,我们今天谁错了谁改,我错了我改,你错了你改……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这个孩子承认了错误。接下来的问题是,错误承认了,班上学生不知道会不会又冒出第二个让我“滚”的学生呢?我又不能让这个孩子在班上做检讨,因为那样会伤他的自尊,或许这孩子倔,我让他自我检讨,谈判的结果可能又会崩盘,怎么办?于是,我说,你伤了老师,对老师不尊,那你就得想个办法来弥补对老师的尊重,好不好?我要看出你的诚意。他说,好的。但半天没想出办法。我说,这样吧,你要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出你对老师是尊重的,你品行原来是好的,那你给全班同学做个样子,每天我上课之前,请你把我的讲台整理好,把黑板擦干净,用行动证明给同学们看,好不好?结果,每天我上课,讲台上都很整齐,黑板很干净。其实更珍贵的是,我的数学课堂少了过去的喧嚣,没有学生对我不尊,没有学生上课敢随便放纵,课堂洋溢着快乐与幸福!
  海德格尔说:“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我想,当教师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静心、精心和爱心,更多地把孩子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