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莹
幼儿园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由家中老人或亲戚代为照看的3-6岁的学龄前幼儿。留守幼儿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经过调查统计,农村留守幼儿占20%左右。这些留守幼儿正处于观察外部世界、形成基本生存习惯、和社会建立初步认知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陪伴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爱,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性格孤僻,心理自卑、自闭
留守幼儿因为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不自信,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留守幼儿,使得幼儿产生无助感,不愿与外界建立互动联系,甚至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
2.监护人补偿性溺爱,产生自私心理
大部分留守幼儿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补偿性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幼儿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自我意识特别强烈,要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一切都要顺着他们的想法。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孩子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不合群,耐挫能力差。
3.情绪无法得到调解,没有安全感
留守幼儿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淡化。他们往往对外部互动参与意识差,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或形成自闭的心理,等到进入小学以后,这种心理和行为会更加严重,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4.监护人对留守幼儿教育不到位
90%左右的留守幼儿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认为对幼儿管理只要做到吃饱穿暖、不惹事就是好的教育,忽视幼儿心理发展、个性培育。
我幼儿园针对留守幼儿容易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实践,从关爱引导、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真情沟通、以实践促发展几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1.以绘本故事促进留守幼儿语言和情感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为留守幼儿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五大领域综合性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依托经典绘本,以促进幼儿的语言和情感社会性发展,同时还让幼儿体验绘画、手工、音乐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活动。通过阅读、情景讨论与表演等方式让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危险情况和自我保护的办法,使每个留守幼儿都能获得快乐、丰富、安全的童年生活。
2.在课程和游戏中营造留守幼儿健康成长氛围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课程活动,为留守幼儿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激励幼儿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以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留守幼儿亲情关爱
幼儿园组织了“快乐家族游”、“参观蛋糕房”“走进银行”“参观秦洋酒厂”“走进邮局”“参观消防队”等亲子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学会理解他人、满足自我需要,和大家友好相处,体验到分享、交往的快乐。
4.在多途径家园活动中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园通过亲子游戏活动、半日开放活动、家长会、家长助教等活动,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教育好孩子并不只是幼儿园的事,形成共育观念,他们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幼儿、教师、家长三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
5.搭建“爱心桥”走进留守幼儿心里
幼儿园要求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幼儿互动交流一次,采用抱一抱、做个小游戏、打个亲情电话、做个小手工、画一张画、鼓励幼儿在同伴面前大方表现等,和幼儿亲密接触,建立互信互动,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6.以“爱心父母”活动弥补留守幼儿的亲情缺失
针对留守幼儿的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为了使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在温馨的环境中成长,让幼儿被关注、被呵护,以爱养爱,以爱育爱,幼儿园为留守幼儿寻找“爱心妈妈”或“爱心爸爸”,并进行长期帮扶,以弥补留守儿童父爱、母爱的缺失。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