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有效阅读使学生生命更富内涵

  周书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感悟真情,体验真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
  真实阅读,欣赏自然真美,感悟人性真情
  新课改后,阅读方法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好多阅读只重形式,追求热闹,忽视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我们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自然景物的天然美,体会人物形象的人性美。《沁园春·长沙》中,“看”字引出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秋景图。阅读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祖国河山的多娇姿态。《水龙吟》中,作者怀抱利器,却才不得展,无奈之际,看天水渺远,满怀秋意;斜阳下,楼头上,断鸿声里,无尽江南游子意;看吴钩,拍栏杆,伤感英雄失意;羡慕刘郎才气,想为朝廷收复失地,为国家尽一分绵薄之力。然而人生暮年,机会渺茫,只剩无边恨意。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词人的胸中深情,心中真意。
  兴趣阅读,体验生活情趣,增加快乐体验
  语文富含情趣,语文阅读是充满快乐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师通过讲故事,说笑话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中的快乐体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富含生活情趣的文章。动物中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机灵狡猾,有的富含情感,有的充满理性。其形貌,其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富有生活情趣。关于动物游戏原因的种种假设,都源于生活,富含生活理趣。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增添了趣味。
  自主阅读,感受真情美德,陶冶高尚情操
  不少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懒,连课文都不愿读。”这反映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调动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重内容、重情感、重思想。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智慧思考,提高学生的美德情操。
  如《定风波》一文中,词人在暴风雨中依然吟啸,依旧徐行。面对新旧势力的政治迫害,苏轼仍能平静地笑迎“山头斜照”。这是怎样的从容,这需要怎样的智慧,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谁怕”“归去”,这又是怎样的豪气,又是怎样的淡泊?通过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非凡才气,感受到作者逆境中的坦荡、平静与从容,感受到作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豪迈、恬静与怡然自乐的情怀。自主阅读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逆境,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问题阅读,探究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初读之后,了解了全文轮廓,把握了文章大意,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内心体验并产生满足感。阅读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到达文本深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索都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感悟文本形象美,体会文本情感美,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探究文本独特价值。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西江月》二词的解读,若停留在表面,宝玉就成了一个空有堂堂仪表,腹中空空,毫无学识,既“不通世务”,又“怕读文章”,行为怪异,性情乖张,于国于家无益的无能儿、不孝孙。果真这样吗?黛玉为何就中意他,宝钗为何乐意嫁给他,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他?引导学生细读之,详析之,不难理出作者在这里是正文反作,欲扬先抑。作者刻意描绘这一形象,就是要赞美其反叛性格,讴歌其民主思想。
  总之,有效阅读就是要让学生真实阅读,主动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带着充满灵性的问题阅读,读出文章的形象美,读出文章的情感美,更读出文章中精彩的生命光辉,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充实,使自己的生命更富内涵。
  (作者单位:陕西省永寿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