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读完《苏菲的世界》, 和孩子一起聊聊人生
□鲁维娜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故事开始于即将过15岁生日的苏菲在放学回家后收到了一封神秘信件,打开后映入眼帘的问题是:“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一封“请苏菲转交给席德”且邮戳来自黎巴嫩的古怪明信片。从这天开始,苏菲便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并且每次都要躲在后花园的密洞中才能打开神秘信件,领会文字意味。信中内容从古希腊爱琴海畔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的推崇……奇怪的事情也接连发生:魔镜、少校的小屋、寄给席德的明信片、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作品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嵌入整个哲学史中,以此贯穿成书中的一条线索,随着各种问题的不断深入与解决,一部欧洲哲学史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我的认知世界里,哲学是高不可攀的,它过于深刻、又或者枯燥乏味。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浇灭我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之火。因此,当下决心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非常忐忑的。我不确定这么早让孩子接触哲学是不是正确,更不确定我的孩子——一个十岁的小学生是不是能够坚持将这本书读下去。因此,我选择了亲子共读,每天一个章节,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共同讨论。就这样,慢慢地,每天晚上睡前的半小时变成了我和孩子最期待的“苏菲时光”。我们和苏菲一起理解苏格拉底说的“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的深意,让自己不要停止对周遭世界的追问;理解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和对世界保持怀疑的态度;理解萨特存在主义“我存在比我是谁更重要”,保持对自我意识和自我存在的探索和寻求。三个月艰难且美好的阅读,让我和孩子终于理解了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
  是的,正如苏菲所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需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它们起初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它们的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它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回到脆弱的兔毛顶端。愿意在兔毛最顶端站立的人不仅仅是哲学家,更是那些不甘处于虚幻世界、勇于追寻真理的人;而不想冒险爬回兔毛顶端的那类角色,就是情愿接受安排、享受安逸却无价值生活的人,最后成为虚无缥缈中的尘埃。我想,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拼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的人大声吼叫,试图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和蒙尘的意识,如同艾伯特那样,慢慢引导苏菲开启智慧与理性的大门。《苏菲的世界》于我和孩子而言,就是对窝在兔毛深处的我们的那声“吼叫”,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保持对世界的追问。
  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启蒙,也值得很多成年人一读,当我们被繁琐的日常事务和学习生活所累时,你是否还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之类的哲学问题?也许思考这些问题并不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益处,但是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活!”
  阅读结束后,孩子写了一篇读后感,文章的结尾他写道:“以前我也有过和书里相同的想法,但一直埋在心底,找不到合适的文字来表达,而现在,我在这本书中都找到了。那么是不是表示我也和苏菲一样幸运,都是努力想要站在兔毛顶端、未被磨掉好奇心的孩子……”
  祝愿我们和孩子都可以做生活的执笔者,保持好奇,永远思考!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