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走读苏州
□陈爱兰
  10岁那年夏天,母亲带我去苏州看望外婆。
  外婆家房前屋后都有河,堂屋开一北门,通往河边的小码头。那些天我蹦跶热了,一准来到小码头,掬一捧水就往脸上泼,再掬一捧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浑身舒坦。晚上就在这里纳凉,听外婆讲故事。晚风轻拂,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一天早上跟母亲去黄街买菜,回来时,我赖在一座拱形石桥上看热闹。桥边泊着一条大木船,岸边的鞭炮声和一位老妇人的哭声混在一起,是女儿出嫁。母亲叮嘱几句离开了,我饶有兴味地一直看到大木船解缆启程,围观的人一个个散去,才迈开腿。
  走过一座桥,拐了弯。这一拐,我像迷途的羔羊,不知走过了几座桥,经过了几条河,石板路变成了砂石路,依然没到外婆家。我哭了,越来越害怕。
  沿原路返回到哭嫁的拱桥,才踏实许多。大概是自己哭清醒了,原来提早了一座桥拐弯,等我再走过一座类似的拱桥,外婆的家就出现在视野里,我飞奔而去。
  第一次到苏州,就被小桥流水“迷住”了,印象深刻。
  后来知道苏州园林甲天下,那时母亲没带我去,总觉着是份遗憾。前不久,有机会游览拙政园,终得弥补。
  中国文人在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园子,陶渊明的桃花源最为“宏大悠远”。明朝官场失意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也有一个园子,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拙政园里的灌园鬻蔬,其实是王献臣心灵的耕种,人生的寄托。
  随着人流,在亭台楼榭,水池假山间流连,赏心悦目。难怪明朝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尤以“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耳熟能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拙政园,我感知的“春色”是鱼戏莲叶。肥美的锦鲤,轻摇燕尾,啄食而跃,激起水波阵阵,游弋于云影、波光、莲叶间,不亦乐乎。想来那御史大人在田田复田田间,不知逍遥了多少个良辰美景。他的拙政园像是深谋远虑,给后人留下了闲情偶寄的好去处。
  如果说拙政园是一枚雕琢过的美玉,适宜欣赏把玩,那与拙政园遥相呼应的平江路则像是一块璞玉,耐人寻味。
  漫步古街,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民居,沿河而立,错落有致,衬着青青垂柳,傍着蜿蜒的平江河。一只画舫悠然而至,欸乃的桨声,和着船娘的小曲,一幅淡雅明快的水墨画立现眼前,令人恍惚。
  吴侬软语像黄鹂鸣翠,又把我拉回了现实。一缕阳光斜插进悠长的小巷,一扇扇雕花的窗棂里,华贵的旗袍,漂亮的油纸伞,精巧的竹编,翻开的书页,抑扬顿挫的弹词新篇,一切都是那样的温暖从容,抒写着平江人鲜活有序的日子。也许就是这样的温暖从容,抵御着风风雨雨,沉淀着苏州不朽的文化。我似乎找到了,1229年便存在的这条古街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因。人生,寻寻觅觅,是否要寻来这样的栖息地?!青石不语,小桥不言,但从桥上走过的平江人,一脸的祥和,笃实的步履,拓进了800年的厚重,已然告诉了答案。
  打车来到金鸡湖。司机淮安人,在苏州开出租车15年,买了房,妻女都来苏州了。闲聊中他对苏州充满感激之情,他说苏州是对外来人口最好的城市之一,我油然而生对苏州的敬意。
  夜色下的金鸡湖,灯火辉煌,高楼林立,一派都市风情。立足湖岸,不禁感叹: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山水依旧,精魂留存,又欣欣向荣,包容开放,传承与发展齐头并举,这是多么睿智隽永,不愧为人间天堂。
  河水悠悠,正载着古老而现代的苏州,向前流淌……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