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偶得
《月照长河》的文字清新易懂,又不失奔放的大气象。大气象的核心其实就是作者徐祯霞坚韧的生命、坚定的爱、坚持的书写,这是她“这一个人”的命定履痕。无论是河水流过的村庄、车来人往的老街、留在舌尖记忆的浆水菜还是日渐长大的儿子……作者信手拈来,皆可入文,里面蓄积着厚实的生活积淀和体会感悟,不失为一部散发文学之美、穿透生活之光的散文集。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辞立其诚”,以“诚”为标准,方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徐祯霞的诸多作品,字里行间都蕴蓄其诚。如《等待一场生命的花开》里的襁褓之中的儿子:“他按照我说的,又叫了一声‘妈’,虽然只是一个单字,但这足以让我开心得脸上乐开了花,一下子将他举得老高,将头放在他的小肚子上来回不停地蹭,儿啊,儿啊,你这么快就会说话了,不亏妈妈天天教你,你真是妈妈最棒最聪明的好儿子哟。”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她真诚而滚烫的爱。又如《儿子,我在等你长大》里的即将高考的儿子:“人生最关键的路只有几步,高考、择业、结婚,而亲爱的儿子,你的人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便是高考,只有这一步走好了,你才能有机会去选择你喜欢的人生和科研课题。”这样的心理活动,几乎全天下的父母都经历过,读罢让人潸然泪下。
王彬先生曾说过:“文学其实是一种管道,把个人的灵魂、茫茫人生与浩渺宇宙联系起来。”徐祯霞对生活是充满热情的,她生活在底层,自觉地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关切民情,双脚坚定地踩踏在坚实的大地上,负重而诗意地行走。作者的笔触是纯净而恬淡的,它在恬淡中展示通体清凉的天机和一种蓬勃的温润的光泽,让读者看到她对人生的认知、对生命的思考、对宇宙的探索。
——甘智勇评《月照长河》
关于如何借鉴理论视角来设计课题,读黄建初老师的《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我有个有趣的发现,原来做课题跟我们科学地探究学习是一样的,要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那么问题来了,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种,说得难点就是我没有专家那么厉害,我怎么处理得好那么多因素之间的取舍?说得容易点,就是你只要就某一个想法去做些教育教学的实践尝试就好了,最后用自己做的实践数据来证明确实有些效果,比如最好的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我想我们是否更多地去关注除分数之外的素养?素养又如何表达呢?
黄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一些启示,比如在如何做课堂观察中,进行撰写研究课堂的观后感,可以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在细致的观察中追寻课堂密码,发现学生的成长。
还有如何做课后访谈,记录即兴访谈,用即兴访谈寻找经验,对即兴访谈进行评析。我们为了获得更多数据,可能通过问卷调查是最省时间的,但往往被调查的师生可能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加入个别访谈,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有益信息,给论文更有力的佐证。
再回到自变量因变量的问题,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用这种方式来描述课题研究的,感觉变得简单,又似乎变得难了。
难在哪里呢?就如我们自己教学一样,教学生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如果我们看不到参考答案,教学时也会觉得七上八下不知道该如何操作,所以我想到我们的教育真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在培训学生的素养,而只是在教学生做题目,也因此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时候,学生会非常迷茫。
结论是老师如果自己也没弄明白,如何引导学生去做?我很佩服那些能跟着孩子一起探索的老师,他们能从学生探索过程中发现奥妙,而我觉得好难啊!其实还是读书太少。
——蒋英评《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