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重读”滋味长
□路来森
  读书,方法种种,重读是其一。
  重读,顾名思义,重复阅读。重复阅读,不止于两遍,可能会是很多遍,一读再读,不厌其烦,常读常新,滋味永长。
  《论语·为政》说“温故而知新”,“温故”,其实就是重读。古今中外,喜欢重读一本书或者几本书的名人,大有人在。如,孔子喜欢读《周易》,竟“韦编三绝”,串竹简的熟牛皮,该有多么坚韧啊,可硬是被孔夫子读“断”多次;博学如苏轼,对《汉书》情有独钟,一读再读。外国作家,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喜欢重读的书是《堂·吉诃德》《神曲》《一千零一夜》;无独有偶,英国作家毛姆,也对《堂·吉诃德》读之不厌。博尔赫斯甚至说:“我一生中读的书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他又说:“比阅读更好的事,是重读。”
  那么,重读的好处,究竟何在呢?
  首先,就是“熟”,对书的内容更加熟悉了,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在读书上,所谓的“巧”,其实就是阅读认知的“角度”。重读,可以使你不断找到新的阅读视角。再进一步,就是“熟”能生“思”,阅读角度不同了,思维方式也就跟着改变,建立在新的思维方式下,自然也就更容易“温故”而“知新”,从而生发出新的阅读认知了。
  所以说,重读,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更加透彻,从而抵达彻悟的境界,得以从不同角度,对阅读对象作出理解和认识。
  这儿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哪些书才值得重读。
  我觉得,判定一本书是否值得重读,基本的标准是必须有的。至少要符合以下几方面:一是该书已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考验;二是该书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该书具备意义上的多解性;四是该书具备一定的语言典范性。
  在此标准下,你可以自由选择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本或者几本书,作为重读的对象。
  当然,纵是有如此的基本标准,仍然还是会“人各有异”的,普通人大多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作出选择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中国人里面的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我觉得,“经典”永远是值得重读的书目。如,许多作家,就通常把《庄子》作为一读再读的书目;更有众多现、当代作家,则是把鲁迅的作品,作为重读的对象。
  就我个人而言,经常重读的书目,通常有如下几种:《论语》《庄子》《史记》;陶渊明的诗文、王维的诗集;现当代作家中经常重读的作家有周作人、汪曾祺等。
  尤其是《论语》,我有多个版本,一直放置在桌案、床头,不仅仅是经常翻阅,而且还每每对比着阅读,以增强其印象,加深其理解。一部《论语》,不仅存在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更有“修身齐家”的一些小道理、小准则,它教你如何做人,叫你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娓娓叙来,有着耳提面命般的亲切感,和春风化雨般的滋润感。
  社会在发展,书籍的出版量也在呈几何级数地增加,如今,值得重读的书,再不会像以前那样,仅限于一本,或者几本,应该有更多的书,值得你去重读。
  正如旅美作家张宗子在一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没有几十部读懂读通了的书,不离不弃,一辈子重温不已,仿佛家乡或根据地,又仿佛一个宝库,取用不尽,作为安身立命的场所,那么,涉猎再多,只如满天花雨,往好了说,不过图个好看罢了。”
  广泛阅读,好书“重读”,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