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西蒋村
从来不曾想过,与西蒋村会以这样的方式相逢。
那天从蓝田县城返回西安,途径灞河西路,行至灞桥界时,同行好友说陈忠实先生老家就在附近,于是车头一转,我们就到了西蒋村。
西蒋村本是白鹿原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但因了陈忠实老先生、因了《白鹿原》,这里便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吸引着西安周边乃至更远地方的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西安本地人,又自称是文学爱好者的我,尽管对这里向往已久,但终究还是第一次来。所以,未到先生家门口,心里就满是歉意了。
车子停在忠实第二广场上,抬眼就看到了竖在路边的一块小牌子,上书“陈忠实故居”几个字。我以为路标,想着沿路还得走几步。没想到友人却说就是这里。哪里呢?但见眼前路边一座寻常小院,低矮的水泥门楼,两扇褪了色的红漆小铁门。院门紧锁,没有一丝缝隙,趴在门上也看不到里面的任何景象。好在院墙不高,视线所及,能看到带了屋架的三间平房的顶。整个院落的风格,说新不新,说旧不旧,和我所想象的样子大不相同。我读过先生的一些散文,又是关中当地人,在我的想象中,先生的故居应该是白鹿原影视城里建的那样旧式的面对面的青瓦泥墙的厦屋,或者像柳青故居那样的,有精致的小院,院里栽着红的桃绿的柳。然而没有。就是一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子,一个同期的院子,因疏于打理,还有些颓废的样子。若不是门楼两边蹲坐的两尊石兽,院前的两丛青竹,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个小院与著名作家联系在一起。
我的心里莫名地失落,隐隐有些替先生遗憾了。
好友开导我说,先生人如其名,一生朴实忠厚,这房子也如他一般本分真实,如果过于修葺装饰,可能就不是他老人家所愿了。我听了,心里才渐渐释然。
想去祭拜先生,却走错了方向。问了村里一位老者,才知在村西的半塬上。沿忠实第一广场旁边的小土路蜿蜒而上,左边是深深的沟壑,右边是层层的梯田。无论沟里还是田里,都栽种着果树,开着淡淡的粉白的小花,想那广场上有名曰“樱桃沟”,想必就是这里了。没走多远,看到右手边一条砖铺的小道,道旁是苍青的松柏林,想着先生就在这里了,走过去果然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几棵斜斜的松,松下三块石,平常人家模样的墓冢,石砌的大小各一的两圈矮墙,一方石碑,就是先生身后的全部了。简单朴素,依然如同他的为人。墓冢背后的土崖上开满了山桃花,红艳艳的,广场前面的硷畔上迎春花也在怒放,一片金黄。站在崖畔,放眼望去,不远处,灞河如练,悠然西去。此情此景,使我不免又替先生高兴起来。想那世间芸芸众生,身后能享受如此清净,又被世人时常怀念的人又有多少呢?若不是终生不懈地坚持与努力,哪有生前身后的名望与尊崇?
没有为先生带花来,鞠个躬吧,聊表敬意。
下塬的时候,在路边的坡地里,意外发现了很多野菜。荠菜绿莹莹嫩生生,小蒜一丛一丛的,还有蒲公英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这实在太让人惊喜了。我们孩子似的跑进去,拔了许多的荠菜和小蒜。虽然弄得两手两脚都是泥,却满心欢喜,总感觉那些鲜嫩的生命里,也蕴含了文字的香气。
回去取车,才看到广场东面墙壁上的宣传画和诗文。画是普通的画,诗文却是老先生的原创:
《青玉案·滋水》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
倒着走遍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读了又读,好一个“杨柳列岸风香透”,好一个“东去一拂袖”!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刚强不屈的人格跃然纸上。于是,又想起了先生的很多文字,想起了先生在《原下的日子》,想起了先生《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先生的文字终将给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给这片土地上众多的日渐荒芜的心灵以滋养。我想,这也是大家前来拜谒的原因吧。
那天从蓝田县城返回西安,途径灞河西路,行至灞桥界时,同行好友说陈忠实先生老家就在附近,于是车头一转,我们就到了西蒋村。
西蒋村本是白鹿原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但因了陈忠实老先生、因了《白鹿原》,这里便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吸引着西安周边乃至更远地方的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西安本地人,又自称是文学爱好者的我,尽管对这里向往已久,但终究还是第一次来。所以,未到先生家门口,心里就满是歉意了。
车子停在忠实第二广场上,抬眼就看到了竖在路边的一块小牌子,上书“陈忠实故居”几个字。我以为路标,想着沿路还得走几步。没想到友人却说就是这里。哪里呢?但见眼前路边一座寻常小院,低矮的水泥门楼,两扇褪了色的红漆小铁门。院门紧锁,没有一丝缝隙,趴在门上也看不到里面的任何景象。好在院墙不高,视线所及,能看到带了屋架的三间平房的顶。整个院落的风格,说新不新,说旧不旧,和我所想象的样子大不相同。我读过先生的一些散文,又是关中当地人,在我的想象中,先生的故居应该是白鹿原影视城里建的那样旧式的面对面的青瓦泥墙的厦屋,或者像柳青故居那样的,有精致的小院,院里栽着红的桃绿的柳。然而没有。就是一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子,一个同期的院子,因疏于打理,还有些颓废的样子。若不是门楼两边蹲坐的两尊石兽,院前的两丛青竹,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个小院与著名作家联系在一起。
我的心里莫名地失落,隐隐有些替先生遗憾了。
好友开导我说,先生人如其名,一生朴实忠厚,这房子也如他一般本分真实,如果过于修葺装饰,可能就不是他老人家所愿了。我听了,心里才渐渐释然。
想去祭拜先生,却走错了方向。问了村里一位老者,才知在村西的半塬上。沿忠实第一广场旁边的小土路蜿蜒而上,左边是深深的沟壑,右边是层层的梯田。无论沟里还是田里,都栽种着果树,开着淡淡的粉白的小花,想那广场上有名曰“樱桃沟”,想必就是这里了。没走多远,看到右手边一条砖铺的小道,道旁是苍青的松柏林,想着先生就在这里了,走过去果然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几棵斜斜的松,松下三块石,平常人家模样的墓冢,石砌的大小各一的两圈矮墙,一方石碑,就是先生身后的全部了。简单朴素,依然如同他的为人。墓冢背后的土崖上开满了山桃花,红艳艳的,广场前面的硷畔上迎春花也在怒放,一片金黄。站在崖畔,放眼望去,不远处,灞河如练,悠然西去。此情此景,使我不免又替先生高兴起来。想那世间芸芸众生,身后能享受如此清净,又被世人时常怀念的人又有多少呢?若不是终生不懈地坚持与努力,哪有生前身后的名望与尊崇?
没有为先生带花来,鞠个躬吧,聊表敬意。
下塬的时候,在路边的坡地里,意外发现了很多野菜。荠菜绿莹莹嫩生生,小蒜一丛一丛的,还有蒲公英和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这实在太让人惊喜了。我们孩子似的跑进去,拔了许多的荠菜和小蒜。虽然弄得两手两脚都是泥,却满心欢喜,总感觉那些鲜嫩的生命里,也蕴含了文字的香气。
回去取车,才看到广场东面墙壁上的宣传画和诗文。画是普通的画,诗文却是老先生的原创:
《青玉案·滋水》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
倒着走遍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读了又读,好一个“杨柳列岸风香透”,好一个“东去一拂袖”!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刚强不屈的人格跃然纸上。于是,又想起了先生的很多文字,想起了先生在《原下的日子》,想起了先生《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
先生的文字终将给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给这片土地上众多的日渐荒芜的心灵以滋养。我想,这也是大家前来拜谒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