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另类解题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以下简称论述文阅读)对于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历年考试中该题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因此被考生无奈地称为“夺命九分”。
为什么这篇一千多字篇幅的阅读题得分就这么困难呢?
作为一道语文考题,论述文阅读主要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文本内容,而是要求我们解答文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后的三道选择题对我们的阅读具有指向作用。如果先阅读文后各选项,明确问题指向,然后有侧重地去阅读文本,会不会效率更高一点?我们通过四个班的比较实验,先选项,后文本的阅读顺序,可以明显提高准确度。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论述文的题目大多是论点或论题,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快速抓住基本观点或论述范围,这是阅读必须抓住的第一把钥匙。试卷上论述文的标题一般在文末的括号里,为什么?为了隐藏重要信息。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作为学术论文类,论述文的观点材料都必须是正确的,凡明显违背生活逻辑的,与论题无关的都是错误的选项;大多情况下,绝对化的说法也是不靠谱的选项。
再次,我们需要明确三道选择题各自的侧重点。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看似在考信息比对,实则在考句式变换,也就是变换词句或重新整合后,句意有没有变化。第2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际在考论述文三要素,需要区分几种易混淆的论证方法,需要理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实际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逻辑推断能力。这道题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一些关联词,理清楚关系是关键。
掌握以上三点,对各选项做勾画,确定比较点后再读文本,效果马上不同。例如2021全国乙卷,我们不妨先读选项,根据各题考查侧重点,在可疑处画线标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分析:A项推敲后易错点在时态;B项易错点一是顺序,二是重要性;D项易错点是递进关系是否存在;C项并列或选择关系出现,检查主体是否错位,关系是否存在。找到对应点在文中第4段“需要
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篇文本。那么C项的说法就不严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分析:A项划线词语“与”是并列关系;“是为了论证”是目的关系,务必关注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对应点文本第二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C、D两项表述严密,基本可以排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分析:明确该题是考查整体理解和逻辑推断,据此推断各选项,在需要印证处画线标记后在原文中找对应点。A项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由此可知是“不可替代”,而不是“人向计算机的转变”。C项对应点是“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且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选项把“而且”后更重要的价值忽略了。D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无依据,根据原文也推导不出该结论。
总之,考试阅读是特定情境下的阅读,也就需要运用特定的方法。先仔细审读选项,关注其中的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已然和未然、肯定与否定、观点和材料、有和无,就可以更好把握阅读重点和比较的着力点,提高论述文选择题的准确度。
为什么这篇一千多字篇幅的阅读题得分就这么困难呢?
作为一道语文考题,论述文阅读主要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文本内容,而是要求我们解答文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后的三道选择题对我们的阅读具有指向作用。如果先阅读文后各选项,明确问题指向,然后有侧重地去阅读文本,会不会效率更高一点?我们通过四个班的比较实验,先选项,后文本的阅读顺序,可以明显提高准确度。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论述文的题目大多是论点或论题,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快速抓住基本观点或论述范围,这是阅读必须抓住的第一把钥匙。试卷上论述文的标题一般在文末的括号里,为什么?为了隐藏重要信息。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作为学术论文类,论述文的观点材料都必须是正确的,凡明显违背生活逻辑的,与论题无关的都是错误的选项;大多情况下,绝对化的说法也是不靠谱的选项。
再次,我们需要明确三道选择题各自的侧重点。第1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看似在考信息比对,实则在考句式变换,也就是变换词句或重新整合后,句意有没有变化。第2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实际在考论述文三要素,需要区分几种易混淆的论证方法,需要理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实际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和逻辑推断能力。这道题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一些关联词,理清楚关系是关键。
掌握以上三点,对各选项做勾画,确定比较点后再读文本,效果马上不同。例如2021全国乙卷,我们不妨先读选项,根据各题考查侧重点,在可疑处画线标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分析:A项推敲后易错点在时态;B项易错点一是顺序,二是重要性;D项易错点是递进关系是否存在;C项并列或选择关系出现,检查主体是否错位,关系是否存在。找到对应点在文中第4段“需要
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篇文本。那么C项的说法就不严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分析:A项划线词语“与”是并列关系;“是为了论证”是目的关系,务必关注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对应点文本第二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C、D两项表述严密,基本可以排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分析:明确该题是考查整体理解和逻辑推断,据此推断各选项,在需要印证处画线标记后在原文中找对应点。A项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由此可知是“不可替代”,而不是“人向计算机的转变”。C项对应点是“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且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选项把“而且”后更重要的价值忽略了。D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无依据,根据原文也推导不出该结论。
总之,考试阅读是特定情境下的阅读,也就需要运用特定的方法。先仔细审读选项,关注其中的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已然和未然、肯定与否定、观点和材料、有和无,就可以更好把握阅读重点和比较的着力点,提高论述文选择题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