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一路艰辛一路歌
——我眼中的教育变迁
  □曹文乾
  历经风雨沧桑的校园,穿越流金岁月的年华,奋力前行的教育发展历程,向人们述说着世事变迁。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1986年全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那个特殊时代的历练,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从教的38年间,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翻天覆地的巨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我高中毕业以后,村小招收民办教师。他们见我经常给报社、广播电台写稿,于是,就要我去参加文化课程考试,考试后我被录用了,就这样我进入了民办教师行列。1984年3月,我为人师时也不过十八九岁,还是个懵懵懂懂的毛孩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偏僻的乡村小学——法官泉小学。教学条件落后,校舍简陋,根本没有像样的教室,更不用说其他教学设施了。虽然房前屋后芳草萋萋,树木茂密,风景宜人,但是无论是教室,还是老师寝室,都是土房子。学校老师大多都是来自本村的农民,每次来回学校不得不用两条腿步行。当时能拥有一辆“永久”“飞鸽”牌自行车是我最大的梦想。而如今漫步校园,你会发现,老师们的代步工具已由原来的自行车、摩托车换成了漂亮的小汽车,上下班更加便捷,老师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这一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缩影。
  在那个时代那样的山沟沟里,我们虽然穷,但是也很快乐。课余生活并非单调乏味。山村的夜晚,我们搬把竹凉椅,三五同事在学校寝室门前的一块空地上,躺卧竹椅上,手中摇动着芭蕉扇,一边讲着天狗吃月亮的故事,一边数着银河中眨着眼的星星,听着数着,我们倏地入了梦乡……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电铃,每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值日教师就得早早起床敲“手铃”。办公铃声一响,我们每个人的办公桌上就点燃那个拳头大小、有灯罩的煤油灯。这煤油灯使用时间长了,你用手指头掏鼻孔,鼻子里全是油烟熏得黑乎乎的东西。我们十来个老师,就在这昏暗的土墙屋大办公室里,用钢笔在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地抄抄写写,这就是当时的“办公”——写教案。我们早晨办公的时长是一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要是校长偶尔离开了,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就趁机在办公室里“神侃”,把我们从课外书中看到的笑话故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在当时来说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我们就成了“全才”,体音美每门学科都得搬上讲台。那时的学生考试也没有现在这么频繁和正规,没有统一的试卷,我们就自己命题考试。用圆珠笔在“钢板”上铺上蜡纸,一笔一画地刻着字,试卷刻好了,然后在油印机上用滚筒来回地推拉。当时学校只有一台陈旧的油印机,印刷的字不够清晰,我就一个劲地用滚筒多拖动几下,几十张试卷印出来后,我浑身散了架似的,手上衣服上甚至脸上,到处沾满了黑乎乎的油墨。
  在记忆的最深处是每逢腊月,满山谷里都是猪的“嗷嗷”嚎叫,新年愈来愈近了。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宰杀自己用野菜饲养的年猪,那些“过细”(客气)的学生家长就要请老师们了,借此来表达他们尊师重教的心意。那个时代的乡下,农民淳朴厚道,与老师关系甚密,不管你教不教他的娃,只要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家长就逐个邀请。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30多年一晃而过。而今我们的校舍已是坚固的教学楼,学校的操场已被塑胶跑道所替代,校园里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常青,鲜花盛开的花坛,绿茵茵的草坪,让你徜徉在花的世界、绿的海洋中。学校环境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一切都是壮观大气、张扬活力、富有生机。学校功能室更是今非昔比,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音乐室、视频室、社团……一应俱全,比比皆是现代化的装备。
  40年教育沧桑巨变,40载教育跨越腾飞,40年的为师生涯。这一路上磕磕绊绊,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满是艰辛,满是歌唱。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