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拓宽教育途径,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韦培龙

  学校是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格。
  活用班级文化,培育劳动意识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物质条件,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加强班级劳动文化建设,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如笔者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教室墙壁的空白处设置“劳动光荣榜”“劳动标兵”“劳动之星”“劳动园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在班级文化墙布置上,定期出关于“五一劳动节”“劳动模范”等主题黑板报,自主设计并制作班级文明标语,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人物事迹,同时用生活化、生动化的方式,讲好身边的劳动故事,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用好“班级宣传栏”,主要用于宣传学生日常劳动事迹。每次发现一些学生认真劳动的“镜头”,我都会用手机记录下来,事后把它们打印出来贴在教室,营造“劳动光荣”的班级文化。
  借用学科资源,强化劳动理念
  对学科教师而言,要在深度研读本学科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发掘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或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开展劳动教育,做到学科渗透与融合。如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一定量的劳动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劳动分享感悟或收获,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生物课《种子的结构》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结构之后,要求学生亲手做一枚种子结构的模型作为家庭作业;同样的,七年级地理课的第一单元,其主要内容是认识地球,绝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让学生买地球仪,结合地球仪讲解教材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深入发掘,让学生动手,利用乒乓球等,结合所学知识,做一个“私人订制”的专属地球仪。这种方式既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还摆脱了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善用班级活动,增强劳动体验
  可以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活动,邀请劳动模范代表、环卫工人甚至是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现身说法,分享劳动的幸福和喜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在植树节可以安排学生种树,体会劳动的乐趣与意义;在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养成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在重阳节时安排学生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此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让学生明白公益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也可以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在小区做志愿者,既为学生提供了劳动机会、丰富了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巧用日常管理,渗透劳动实践
  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班规、公约、奖惩制度等。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做到人人有岗、人人上岗,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劳动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比如,每一学期我都会制订一张班级学生职责一览表,把班级的事务细化,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劳动区域,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班级自动化管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大家的自理能力。同时,我还在班里设立劳动积分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打分。一段时间累计起来,得分到达相应的标准,班主任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或满足一个“小愿望”。在这种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们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班级的劳动氛围也提高了。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联合家长共同制订“家庭劳动任务清单”。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这些劳动任务分配到每个年级当中,再将任务细化到每学期,制作劳动任务清单或任务卡片发放到每位同学手中。学生回家后以班主任督促、家长监督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班级定期举行劳动比赛,在班级里比一比这周布置的劳动任务学生做得怎么样,班上的同学再来一起评一评本周的“劳动之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家长也能看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式,它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为此,广大教育者应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让学生“动”起来,让劳动教育“活”起来,让它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