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再读已是书中人
——再读《我与地坛》有感
   □苏 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我也为师十载,却依旧敬畏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最好的备课也许就是读书,《儒林外史》《古文观止》《鲁迅全集》《大秦帝国》《鲍鹏山思想史》《李山讲〈诗经〉》《刘以鬯经典文集》……这十年的阅读似乎一直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备课”。而我的下一届学生即将使用统编教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目标、新挑战,我的阅读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我与地坛》作为精读课文,被重新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节选了第一二节,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恐怕很难深入地解读文本。于是我又翻出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再读之时,感慨系之。
   “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爱好是写作。”
  《我与地坛》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所以还得从作者的生平说起。1951年,史铁生生于北京,16岁从清华附中毕业。18岁响应国家号召,到延安延川县青平川插队落户。21岁因病回到北京,后双腿瘫痪坐上了轮椅,开始了与疾病终身厮守的日子。24岁到30岁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主要工作是在木箱子或鸭蛋上画仕女,画山水。后停薪留职,回家养病。38岁和陈希米女士结婚。史铁生长年承受着血透以及肾衰竭带来的痛苦。2010年12月31日,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其家属遵照他生前意愿不办追悼会,并将其器官全部捐献。史铁生曾说过:“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爱好是写作。”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生存的困境使史铁生不断内省,并终于通过纸笔为不幸的命运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
  “生,不可辩论;死,不必急求。”
  《我与地坛》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我与物。在《我与地坛》里,我首先惊叹于他对大自然细腻深邃的洞察力,地坛中的一溜阴凉,一堵断垣,一只蚂蚁都能拨动作者心灵的琴弦,唤起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沉思。荒芜而不衰败的地坛,隐藏着与我们内心息息相关的密码。“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浓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这些“留在心底的风景”启发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让他对生死问题有了一份从容幽默的洞见——“生,不可辩论;死,不必急求”。在地坛里,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史铁生没有了最初的“失魂落魄”,收获了看透生死的“安心轻松”;在地坛里,史铁生超越了苦难,并给心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孤独寂寞时大自然以明月青山和松竹花鸟来抚慰我们;奋然前行中,大自然以山水智慧和天地精神来启迪我们。
  不久前的一天,我匆忙赶往学校上早读,在家属院中偶遇梁安宏老师,梁老师开口便问:“你们语文老师怎么形容花落?”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小区中纤尘不染的玉兰花已经开始凋谢。“化作春泥吧!”我这么说着,脚步也慢了几分。“我最喜欢紫红色的玉兰!”“我还是喜欢白玉兰,纯洁!”“如果说纯洁的话,你可以去校园里找,刚进校门右手边有一束花,特别纯洁!”梁老师打开手机让我先睹为快,玉兰如玉心如兰,相信梁老师读到《我与地坛》时,也会如见故人,一路花开!相信每一位生活的有心人都会从《我与地坛》里找到大自然和生命一起谱写的美好乐章!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我与地坛》的另一条线索是我与他人。《我与地坛》里,作者对“生存的感悟”不仅来自于地坛里的物,还有十五年来地坛里来来往往的人。那对风雨无阻每到黄昏就一定会来散步的夫妇;那个屡败屡战的长跑运动员;那个每日抄近道却“朴素优雅”的女工程师……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静或跌宕,作者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进一步反观着自己,思考着生命的价值。而史铁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也终于用她深沉的爱,帮助儿子找到了幸福的道路。
  《我与地坛》这本散文集里有“母爱三篇”,《合欢树》《秋天的怀念》以及《我与地坛》的第二章。有人说,在《我与地坛》里,如果只是被母爱打动,那就是一种浅读。但是,合上书,我也会首先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参加演讲比赛时,她默默地来默默地去,不敢给我一点压力;在我失恋伤心时,她安排各种“节日”准备“饕餮盛宴”;在我临产时,母亲因为脑梗身体不便,只能在电话里哽咽着说:“不怕,没事的!”在大家都将目光投向新生命时,母亲却一直安顿我:“你也要好好睡觉!”……养儿方知父母恩,今天的我终于懂得了天下母亲的“苦”,也终于明白母亲的牵挂也只是希望儿女“好好活”。当我们和史铁生一样热爱每一天,珍惜每个人时,这难道还是一种浅读吗?
  学者曾鸣曾经说:“生活是无字的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诗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经典的作品是一个宝藏,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挖掘出新的财富。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