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初心不止
□樊宝玲
曹公奇老师是我的导师,亦是我非常崇敬的长者。《曹公奇教阅读》一书,虽名为“教阅读”,但绝不止于“教阅读”。静心读之,给读者以人生规划的思考、精深阅读的启发、教学主张的引领和教学案例的分享。
回溯来时路,促人前进
在书中,曹老师回顾了自己的高考、工作历程,这中间有有趣的故事,有艰辛的历程,有深刻的思考,有宝贵的经验。曹老师告诉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像爱恋人一样地去爱它。
曹老师自称“是一个很迟钝的人,无论是读书、教学还是写作,缺少别人那种才气和敏捷,都是慢慢地读,慢慢地思,慢慢地写”。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慢慢地读,慢慢地思,慢慢地写”,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读书、教研、写作的“刀刃”上,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双线有机统一,给出方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这两条线统一起来,在统一的过程中又如何把握这两条线的比重,这是让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
曹老师在《教学与教育》一文中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他根据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四种语文教学形式,给出了不同教学形式下有针对性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的方法。即:阅读教学要通过教材的人文内容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本相关的知识,更要有意识地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感染;写作教学应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渗透教育,教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也要通过高远立意的确立、审美教育的引导、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品质;语文实践活动需通过积极参与来引领学生,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本剧、新闻采访等,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思想上、感情上、精神上的收益;而课外阅读活动则要通过文本的价值熏陶学生,教师鼓励、带领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书中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实现人格的升华和品格的塑造。这样具体精准的方法指引,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更拥有底气,更富有策略。
一线教师如何教研——选小切口
关于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曹老师说:“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投向自己的教学,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的资源最丰富、最有优势。”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曹老师给出了具体的方向指导:“要从教学的细节入手,从小问题开始研究,比如:新课的导入,主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质疑兴趣的激发,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训练的有效性探索……”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记得我在做整本书阅读的课题时,一度很茫然于自己教学方法的落实,向曹老师请教,他一语点醒梦中人:“整本书阅读之前怎么导,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书过程中,用什么问题、什么活动、什么方法推动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如何进行评价。”
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只要能抓住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现象、困惑来思考,寻找到问题突破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就是最好的教研。但是,我们不仅要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要有将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寻得的方法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融入理论,撰写成教育教学论文的这种意识。
提升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
立足课堂
曹老师做了十三年语文教师,之后便开始走上教研之路,在作为教研员的几十年间,他一直坚持立足课堂,进行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在《曹公奇教阅读》一书中,第三个板块便是“我的教学实践”,收录了曹老师关于初、高中经典课文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十余篇。
反观我们很多一线教师,要么依赖教参,对文本缺少独立思考,要么一本教案教到底,只要教材不变,教学设计永远是当年那一套。试问,这样如何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教材可能多年不变,但是我们需提高对教研的研究、挖掘、分析、解读的意识。曹老师正是这么多年来在当教研员的同时不放弃对教材、对课堂的精深研究,才发现当前语文教学设计中诸如文本解读不透或过度、教学内容选择不精准、教学结构混乱无逻辑等问题,并提出了自我适度解读文本、精准选定教学内容、简约设定教学目标、以需安排环节结构、设计提纲挈领问题、重视文本体式特征、强化语言运用重点等七个方面的策略。
《曹公奇教阅读》一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照见自身不足;又如一盏明灯,引领我不断前进;亦如汩汩清泉,给予我成长滋养。
曹公奇老师是我的导师,亦是我非常崇敬的长者。《曹公奇教阅读》一书,虽名为“教阅读”,但绝不止于“教阅读”。静心读之,给读者以人生规划的思考、精深阅读的启发、教学主张的引领和教学案例的分享。
回溯来时路,促人前进
在书中,曹老师回顾了自己的高考、工作历程,这中间有有趣的故事,有艰辛的历程,有深刻的思考,有宝贵的经验。曹老师告诉我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像爱恋人一样地去爱它。
曹老师自称“是一个很迟钝的人,无论是读书、教学还是写作,缺少别人那种才气和敏捷,都是慢慢地读,慢慢地思,慢慢地写”。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慢慢地读,慢慢地思,慢慢地写”,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读书、教研、写作的“刀刃”上,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双线有机统一,给出方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但是,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这两条线统一起来,在统一的过程中又如何把握这两条线的比重,这是让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
曹老师在《教学与教育》一文中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他根据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活动四种语文教学形式,给出了不同教学形式下有针对性地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的方法。即:阅读教学要通过教材的人文内容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本相关的知识,更要有意识地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感染;写作教学应通过正确的价值观渗透教育,教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也要通过高远立意的确立、审美教育的引导、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品质;语文实践活动需通过积极参与来引领学生,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课本剧、新闻采访等,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思想上、感情上、精神上的收益;而课外阅读活动则要通过文本的价值熏陶学生,教师鼓励、带领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书中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实现人格的升华和品格的塑造。这样具体精准的方法指引,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更拥有底气,更富有策略。
一线教师如何教研——选小切口
关于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曹老师说:“我们把研究的视角投向自己的教学,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的资源最丰富、最有优势。”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曹老师给出了具体的方向指导:“要从教学的细节入手,从小问题开始研究,比如:新课的导入,主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质疑兴趣的激发,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训练的有效性探索……”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记得我在做整本书阅读的课题时,一度很茫然于自己教学方法的落实,向曹老师请教,他一语点醒梦中人:“整本书阅读之前怎么导,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书过程中,用什么问题、什么活动、什么方法推动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如何进行评价。”
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只要能抓住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现象、困惑来思考,寻找到问题突破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就是最好的教研。但是,我们不仅要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要有将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寻得的方法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融入理论,撰写成教育教学论文的这种意识。
提升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
立足课堂
曹老师做了十三年语文教师,之后便开始走上教研之路,在作为教研员的几十年间,他一直坚持立足课堂,进行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在《曹公奇教阅读》一书中,第三个板块便是“我的教学实践”,收录了曹老师关于初、高中经典课文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十余篇。
反观我们很多一线教师,要么依赖教参,对文本缺少独立思考,要么一本教案教到底,只要教材不变,教学设计永远是当年那一套。试问,这样如何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教材可能多年不变,但是我们需提高对教研的研究、挖掘、分析、解读的意识。曹老师正是这么多年来在当教研员的同时不放弃对教材、对课堂的精深研究,才发现当前语文教学设计中诸如文本解读不透或过度、教学内容选择不精准、教学结构混乱无逻辑等问题,并提出了自我适度解读文本、精准选定教学内容、简约设定教学目标、以需安排环节结构、设计提纲挈领问题、重视文本体式特征、强化语言运用重点等七个方面的策略。
《曹公奇教阅读》一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照见自身不足;又如一盏明灯,引领我不断前进;亦如汩汩清泉,给予我成长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