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陕西省2022年《道德与法治》 中考命题趋势分析
□宋瑞宏
  又是一年中考季,每一年有每一年的实际,因而也就有每一年的变化。陕西省2022年《道德与法治》试题怎么变,考试怎么考?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大家复习,不走弯路,结合当下形势,笔者谈谈2022年复习备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究国家政策变化,
  宏观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2月1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创新突破是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一个关键词。要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要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中考命题的研究工作,切实提高命题质量,确保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同时强调,今年教育部将专门召开一次推进中考命题工作的会议,重点就是部署进一步提高中考命题质量。要推动落实幼儿园、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切实发挥质量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段话透露出三个信息,需引起大家注意。一是深化考试评价改革,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那么如何评价,评价如何指导教学这些都要关注和研究;二是开展“双减”政策下的命题研究工作,那么如何把握复习的难易度;三是依标命题,如何依标,怎么样做到教学评三位一体,提高中考命题质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读懂陕西中考文件精神,
  把握“变”与“不变”
  试题的“变”与“不变”历来是相对的,主要是我们在复习中如何把握“变”与“不变”。
  四个“不变”:
  2022年是陕西省全面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第三年,试题基本保持稳定不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质和功能不变,指中考具有双重功能,既是学业水平考试,又具有一定的等级考试功能;总的指导思想不变,试题始终坚持素养立意,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引导作用,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总体目标不变;命题总要求不变,坚持以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坚持总的政治方向不变,坚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变的总要求不变;基本题型与时长、分值、难度不变。
  四个可能的变化:
  1.指导思想表述上的微调。2021年命题要求是这样表述的: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各地要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提升国家教育考试队伍能力和水平。2022年命题要求表述有调整: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依据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优化试题呈现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各地要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激励保障机制,提升国家教育考试队伍能力和水平。从对比中我们发现不同主要体现在:一是强调了试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突显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三是优化试题方式,加强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探索学科融合试题的命制,这种命题思想和中考改革的命题思路是一致的。
  2.试题设问分值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2021年非选择题共有四大板块、16个小题,涉及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各小题设问分值有微调,4分的题目明显比2020年增多,说明试题注重了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考查,思维层次要求提高,分值加大。
  3.“双减”与“疫情”背景下命题的变化。“双减”政策是国家意志,今年试题中必然要考虑这个因素,这个因素自然也会以试题的形式反映。“疫情”因素是陕西中考今年复习更加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现实世界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4.跨学科融合试题的考查会成为一种趋势。跨学科融合教育,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是目前发展的一个方向,教育部强调加强跨学科融合命题的研究,如2021年陕西中考的第4题,用古诗词知识所表达的蕴意表现材料中所体现的袁隆平院士的优秀品质,这种表现手法在以往的试题中很少出现,老师也没训练过这类题,这类题能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是考生的“软肋”,应引起关注。
  领会依标命题,
  做好中考复习
  所谓依标命题就是说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2022年命题的唯一依据,各地继续坚持好依标命题这个标杆,不得编写考试大纲,不得有样题和格式化或模式化试题,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命题不是小事,选材、设问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弘扬时代精神,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在领会这一精神时,要注意2011版课标由于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中考命题必须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要求,这就使得依标命题在命题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命题的依据必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
  对标核心素养测评方式,
  拓展思维训练
  对标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测评,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这一考查主要通过三个维度考查:第一个维度是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第二个维度是学科术语的表达能力;第三个维度是答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能力中老师们大多数把精力集中在第一个维度,而忽视后面两个维度的考查。特别是学科术语的表达能力往往被老师们忽视,从这两年阅卷情况看,很多同学失分不是理论问题不懂,而是不会运用专业的语言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甚者语句都不通,逻辑前后矛盾,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步提高。
  重视社会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永恒的主题,迎着生活热点上,体现国家意志,关注现实生活是中、高考《道德与法治》不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试题立意必然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果所学知识不能和生活相关联那是毫无意义的,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普通百姓日常的“小生活”,也可以是国际国内社会的“大生活”,即现实生活。具体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其对应的生活也各不相同。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命题者眼中,命题所设置的情境材料都是要符合生活本来面目、符合生活本身逻辑的,都是真实可靠的、具体生动的。如何打通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是课堂教学老师的任务,也是命题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做好社会热点的搜集整理,这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
  总之,教育是面向生命的事业,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承载了教育(者)的真谛和使命——那就是生命、生长、生动、生机和生生不息。作为教师,在这场人生大考中,无论是课堂还是中、高考试题命制,都会秉承学生终身发展这样一种理念。因此,《道德与法治》的后期复习,一定要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答好时代赋予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大任,才能守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