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用汉字思维 助力母语学习
□ 卢 焱
 
  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可是,汉字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形近、音同、义近字繁杂,造成汉字学习困难较大。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和管理,笔者发现,语文课堂上,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和掌握汉字,教师侧重于汉字的规范书写和用法指导,常常采用反复记忆和机械练习的方法,缺乏对汉字渊源及其中蕴含的文化观念的探究,忽略了对汉字趣与美的领略,使得汉字学习枯燥乏味,效率低下。
  笔者所在校区以低段学生为主,针对如何有效改善这一现状,课题组申请了陕西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生母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正式立项。该课题旨在通过对汉字渊源的探究,剖析字形,阐述字义,建立图画符号与汉字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培养汉字思维,探索认知与运用汉字意义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堂实践和微课研发,初步摸索形成以下策略。
  将形体方正的汉字化作一幅图画,理解和明晰汉字本义,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每一个接触汉字的人,心中或许都涌起过类似“这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那样”的疑惑。“这个字长这样而非那样”之中蕴含着先民对汉字所描绘的事物的看法和认识。课题组在汉字学习的开始,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图解汉字的字形结构,分析汉字图画表达的意思,从根本入手,理解汉字的含义。
  学生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天地人》,教师用有趣的汉字故事《仓颉造字》开启汉字的学习之旅。对汉字的起源有所认知后,引导学生根据字的本义,扣准字形模拟,选取适当图形,为每个汉字设计独创的文字图。文字图力求简洁,凸现汉字象形的特征和精髓。学生绘制的“人”的文字图着重表现“站立行走”的姿态,用“植物的幼芽”表达对“子、了”的理解。从学生创作的文字图可以看出,学生从本质上领会了造字的本义。文字图的绘制成为字形与字义间的一座桥梁,开创出一条形象化、趣味性认知汉字的途径。
  借形体方正的汉字再现一个场景,体悟和阐释汉字文化,发展思维
  要提高汉字学习的质量,就必须研究汉字本身的规律,根据汉字的构型揭示人们的思维过程,从文化的角度对汉字进行阐释,为学生打开一扇寻根问底的母语学习之窗。
  二年级下册《神州谣》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歌谣,对学生来说,课题理解就是一个难点。中华大地为何称之为“神州”?这一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儿歌内容的感悟。课题组马老师从古文字“川”入手,出示形象的图形文字让学生领会“小河,河流”就是“川”。接着出示古文字“州”,学生领会“州”就是水中的陆地。继而借助中国地图,再现大禹治水的场景。“这是中国地图,我们生活的陆地上有长江和黄河两大河流。很久以前,黄河发洪水,冲毁了房屋和良田,英雄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祖国的各个地方。他根据山川地势把我们的版图分为了九块……”通过显示屏展示九州图,生活在九州上的人们认为自己的民族特别强大,称“九州”为“神州”。图文并茂的再现,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九州”“神州”的含义,而且在阐释的过程中,还让学生经历了先民对事物的思考认识,领悟当时的社会文化。
  让形体方正的汉字告诉一个含义,分辨和领悟词句意思,丰富内涵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表示读音的声旁或多或少地起着表达字义的作用。充分利用古人造字时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做出形体分析,发掘形声字声旁的表意功能,揭示字的本义,对明了字的引申义、假借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继而触类旁通,解开某一类汉字的
  形体之谜。从而化解汉字难认、难记、易混、难用等学习障碍,丰富母语内涵,强化母语功能,增添母语情趣。
  《神州谣》的又一重难点是在语言环境中感受“奔、涌”等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师从字形到字义,带领学生通过对古文字“甬”的探究,感悟文章内容。首先,请学生给“涌”换偏旁,然后引发疑问,为什么“甬”能变成“通、俑、涌、桶、勇”这么多字呢?引发学生从古文字“甬”中发现秘密,借助在博物馆中找到的“甬”字,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明白“甬”是古代乐器,叫编钟。编钟上面突出的乳钉是空心的,所以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这两个特点使“甬”有了“突出”“空心”两个意思。学生结合课文形象地理解到“涌”就是水突出了,翻起来了,给人一种长江水很多,力量很大,波澜不息,汹涌澎湃的感觉,这就是壮美。而后引发学生思考和联想,借助“甬”的两个意向,领会“通、俑、涌、桶、勇”等字的含义。
   用形体方正的汉字鲜活一段历史,追溯和了解人类发展,传承文化
  学习《江南》一课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对“东、西、南、北”四个表示方位的汉字进行了源流探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懂得它们分别表示四个不同的方位,合在一起是成语“东西南北”,表示四方、到处。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和想象这几个字的甲骨文及其流变发展,发现它们的造字本义都与方向无关。东是一个两边扎紧的口袋;南是一口吊钟;西是一个鸟巢或容器;北表示背靠着背的两个人。后来,逐渐引申为方位名称。组词时,学生不理解“做东”“房东”“东道主”中的“东”是什么意思。教师适时引入历史故事《烛之武退秦师》,郑国为了让秦国退兵,允诺“郑国和秦国之间和平友好,日后秦国往东方,郑国一定做一个‘东方道路上的好主人’,热情招待秦国使节”。从此,“东方道路上的好主人”被称为“东道主”,“东”就有了“主人”的意思。溯源辨流,体察字形演变,详细解说汉字的字形结构和来源变化,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正确含义,分辨汉字的多种意思,而且能够传递和渗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后续学习文言文和其他学科知识奠定了基础。
  “汉字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是继承中国文化命脉的载体。”(萧启宏语)“正本清源、贯通古今”,这便是我们借助汉字思维学习母语的原则和根本意图。借助一个个汉字给学生心中埋下一颗颗沐浴文化的种子,用汉字来思维,以汉字为媒介,让孩子们真正成长为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的华夏儿女。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