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奥会和思政育人之间架起桥梁
2022年冬奥会来到了北京,不仅给中国人的新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而且点燃了全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如期成功举办冬奥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的根基,全民健康是国家发展的保证。冬奥会不只是冰雪体育的技能竞赛,更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大比拼。北京冬奥会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它传递出的价值观,是引领中小学生认识奥运精神,实践冰雪运动的契机。作为教研员,我们要引导一线教师在冬奥会和思政育人之间铺路架桥,指导教师用好冬奥这本“活”教材。
追逐梦想,永不言弃
我国承办冬奥会之前,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约60%的学生之前是不了解冰雪运动的,更谈不上将冰雪运动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联系起来。通过观看北京冬奥会,学生们兴奋地在班级群中分享感悟,他们不但认识了一个个坚守梦想、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还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我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齐广璞表示,北京冬奥会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梦想,什么都不是问题。”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他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在决赛中凭借成功完成难度系数5.0的动作,登上了2022年冬奥会的领奖台。此外,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等优秀运动员,他们都坚持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虽然有过与奖牌擦肩而过的失落,但他们坚持逐梦、勇争一流、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感召着每一个青少年。汗水和伤痛浇筑的金牌是运动员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丰碑。
热爱运动,健康成长
北京冬奥会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将激励更多的中国少年爱上冰雪运动。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学生从“题海”中被解放出来,他们除了认真学习以思政课程、基础课程为主的“第一课堂”知识,也有更多时间参与到以社团课程、活动课程为主的“第二课堂”,有机会进入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的“第三课堂”,“三个课堂”之间实现融会贯通,形成互济互补、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另外,冬奥赛场的激烈竞争,也改变了家长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尤其是体育运动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冬季冰雪运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重视冰雪运动,要将体育提高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另一方面,要搭建好各种平台,加大对冬季运动的投入,帮助学生走进冰场、雪场,增强身体素质。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挖掘冰雪项目旱地化的形式,这样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也能为学生带来不错的运动体验。
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科技创新是社会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人类文明进步,必然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从工具的发明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的历史飞跃,都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作为思政教师,在讲授相关科技知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冬奥会上的科技创新项目,树立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理想。这次北京冬奥会上共有212项新技术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带给冬奥会的变化,首先是比赛更公正,360度无死角的摄像技术,尤其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短道速滑赛场判罚,高科技成了裁判的好帮手,是最直接的证据。其次,科技创新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北京冬奥会采用5G+8K技术对开幕式进行直播以及对赛事进行转播,这也是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开幕式直播和赛事报道,在5G+8K技术的加持之下,赛场上每一个珍贵的细节都被记录了下来。科技创新还推动体育装备更新换代,运动员的比赛服除了要满足吸湿排汗、保暖等舒适性方面的基本需求外,还要考虑运动特点,帮助运动员减少阻力,帮助提升运动表现等多重功能。为了突破国外人工造雪技术垄断,我国科学家夜以继日加快科技攻关,最终成功突破国外相关指标和技术封锁。目前,我国不仅能够生产高质量人工造雪机和除雪机,而且还发明了独特的存储雪技术,有效降低了雪的损耗。此外,依山而建的“雪游龙”采用新技术,使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取自敦煌壁画形象的“雪飞天”,可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盈盈欲舞的“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运动员展现速度和力量提供了绝佳舞台。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处处体现着“以科技助力冬奥,予历史以未来”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元素,彰显文化底蕴
北京冬奥会无论是开闭幕式、场馆设计,还是点燃火炬的长信灯、服装上的山水画、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每一处都蕴藏着深厚的“东方美”,都闪耀着中国元素、中国自信,都传递着中华文化。作为教研员,我们要指导教师利用好冬奥会上的这些细节展示,使学生真切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浪漫,激励学生熟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诸如:冬奥会开幕式上演绎的《冰雪五环》中,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逐渐变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的意境,来自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对中国母亲河的浪漫想象和赞美。翻腾的浪涛最终凝结为一片晶莹剔透的冰雪天地,也好像是凝固了时光。在闭幕式上的固定环节“纪念时刻”,观众们则欣赏到了“折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演绎方式。此外,还有“虎头帽”、冰雪雕刻的“中国门”“中国窗”等大量中国元素引人瞩目。可以说整个北京冬奥会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全世界观众在观看冰雪赛事的同时,共同欣赏着中华文化的灵动与厚重。冬奥会上的中国元素,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阳光、富强、开放的大国形象,而且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冬奥会中国元素搜寻活动,激励他们发现美、传承美、创造美。
简约、浪漫、大气、有序的北京冬奥会很美,很中国。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奥运会总是搭建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一道道高墙。奥运会让我们保留多样性的同时,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北京冬奥会上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很多,让我们一起继续关注、探寻冬奥会上的育人元素,细细感悟那些触动心灵的人、事、物,感悟冰雪赛场的激情满怀,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中国精神走向世界。
追逐梦想,永不言弃
我国承办冬奥会之前,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约60%的学生之前是不了解冰雪运动的,更谈不上将冰雪运动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联系起来。通过观看北京冬奥会,学生们兴奋地在班级群中分享感悟,他们不但认识了一个个坚守梦想、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还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我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齐广璞表示,北京冬奥会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梦想,什么都不是问题。”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他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在决赛中凭借成功完成难度系数5.0的动作,登上了2022年冬奥会的领奖台。此外,谷爱凌、苏翊鸣、武大靖等优秀运动员,他们都坚持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虽然有过与奖牌擦肩而过的失落,但他们坚持逐梦、勇争一流、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感召着每一个青少年。汗水和伤痛浇筑的金牌是运动员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丰碑。
热爱运动,健康成长
北京冬奥会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将激励更多的中国少年爱上冰雪运动。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学生从“题海”中被解放出来,他们除了认真学习以思政课程、基础课程为主的“第一课堂”知识,也有更多时间参与到以社团课程、活动课程为主的“第二课堂”,有机会进入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的“第三课堂”,“三个课堂”之间实现融会贯通,形成互济互补、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另外,冬奥赛场的激烈竞争,也改变了家长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尤其是体育运动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冬季冰雪运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学校而言,一方面要重视冰雪运动,要将体育提高到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另一方面,要搭建好各种平台,加大对冬季运动的投入,帮助学生走进冰场、雪场,增强身体素质。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挖掘冰雪项目旱地化的形式,这样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也能为学生带来不错的运动体验。
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科技创新是社会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人类文明进步,必然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从工具的发明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的历史飞跃,都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作为思政教师,在讲授相关科技知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冬奥会上的科技创新项目,树立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理想。这次北京冬奥会上共有212项新技术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带给冬奥会的变化,首先是比赛更公正,360度无死角的摄像技术,尤其是竞争异常激烈的短道速滑赛场判罚,高科技成了裁判的好帮手,是最直接的证据。其次,科技创新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北京冬奥会采用5G+8K技术对开幕式进行直播以及对赛事进行转播,这也是全球首次规模化应用8K技术进行开幕式直播和赛事报道,在5G+8K技术的加持之下,赛场上每一个珍贵的细节都被记录了下来。科技创新还推动体育装备更新换代,运动员的比赛服除了要满足吸湿排汗、保暖等舒适性方面的基本需求外,还要考虑运动特点,帮助运动员减少阻力,帮助提升运动表现等多重功能。为了突破国外人工造雪技术垄断,我国科学家夜以继日加快科技攻关,最终成功突破国外相关指标和技术封锁。目前,我国不仅能够生产高质量人工造雪机和除雪机,而且还发明了独特的存储雪技术,有效降低了雪的损耗。此外,依山而建的“雪游龙”采用新技术,使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取自敦煌壁画形象的“雪飞天”,可实现不同比赛的赛道剖面转化;盈盈欲舞的“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为运动员展现速度和力量提供了绝佳舞台。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处处体现着“以科技助力冬奥,予历史以未来”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元素,彰显文化底蕴
北京冬奥会无论是开闭幕式、场馆设计,还是点燃火炬的长信灯、服装上的山水画、奖牌里的同心圆玉璧,每一处都蕴藏着深厚的“东方美”,都闪耀着中国元素、中国自信,都传递着中华文化。作为教研员,我们要指导教师利用好冬奥会上的这些细节展示,使学生真切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浪漫,激励学生熟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诸如:冬奥会开幕式上演绎的《冰雪五环》中,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逐渐变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的意境,来自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对中国母亲河的浪漫想象和赞美。翻腾的浪涛最终凝结为一片晶莹剔透的冰雪天地,也好像是凝固了时光。在闭幕式上的固定环节“纪念时刻”,观众们则欣赏到了“折柳”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演绎方式。此外,还有“虎头帽”、冰雪雕刻的“中国门”“中国窗”等大量中国元素引人瞩目。可以说整个北京冬奥会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全世界观众在观看冰雪赛事的同时,共同欣赏着中华文化的灵动与厚重。冬奥会上的中国元素,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阳光、富强、开放的大国形象,而且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冬奥会中国元素搜寻活动,激励他们发现美、传承美、创造美。
简约、浪漫、大气、有序的北京冬奥会很美,很中国。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奥运会总是搭建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一道道高墙。奥运会让我们保留多样性的同时,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北京冬奥会上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很多,让我们一起继续关注、探寻冬奥会上的育人元素,细细感悟那些触动心灵的人、事、物,感悟冰雪赛场的激情满怀,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中国精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