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王永志: 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颜士州


  他在将近50年的工作生涯中,长期从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研制的长征二号E大推力运载火箭使中国火箭技术登上新台阶;他主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设计工作,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保持着首发全部成功的神奇纪录。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获小行星命名的著名火箭技术专家王永志院士。
  家境贫困,立志报国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6岁的时候,王永志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他是多么的羡慕。多次求学的愿望却遭到父亲反对:“咱家这么穷,你就学两年还不是回来干活,瞎耽误工夫。”王永志的大哥支持他:“咱兄弟六个,不能都一辈子在家穷干活。”
  1939年正月十五那天清早,趁父亲仍在熟睡中,大哥偷偷带着6岁的王永志到离家8里外的小学报了名。回家后,父亲火冒三丈,哥俩连唬带蒙,声称官学不能轻易退学,最后父亲终于妥协:“好吧,念到哪儿算哪儿吧。”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永志格外珍惜。学校离家8里路,每天走读,回家还要帮忙干农活,他毫无怨言。第一学年结束,王永志捧回了“一甲学生”的奖状。
  王永志顺利念到五年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随着时局动荡,学校停办,他只好回家务农。1945年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在昌图县开办了中学,贫寒家庭的孩子可免费上学,王永志重返课堂。他第一次意识到,要改变个人境遇,光靠个人努力还不够,更受时代制约。“受压迫者要联合起来,一起干,跟着共产党干。”1949年初春,不满17岁的王永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初中毕业时,王永志接到学校通知,东北人民政府要在沈阳创办东北实验学校,而他作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被保送到那里学习。
  在高中,王永志仍然功课全优。后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飞机频频到辽东领空滋扰,他看到美军飞机在中国的国土上恣意妄为,立志为国家设计飞机。1952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刻苦学习,投身建设
  在清华大学,王永志刚学了一年,就顺利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学习,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那一年他刚刚23岁。在莫航刚学了两年飞机设计,他又接到大使馆通知,根据中苏两国有关协议,苏联首次向外国留学生开放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他被选为转学该专业的8名留学生之一。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留苏学生大批撤回国,按照周恩来总理指示,国防相关重点专业每专业保留一名留学生,王永志又成为火箭导弹专业被保留的唯一一位。莫航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院士主动提出要亲自指导这唯一的中国学生的毕业设计。最终,王永志的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最高分5分。事实上,他的所有功课都是5分,获优秀毕业生奖章。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亲自劝王永志留下继续深造,王永志婉言谢绝了:“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只是我的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员,等着我们回去参加建设。”
  1961年3月,王永志回国后,立刻被分配至负责中国火箭与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1964年,王永志参加了我国近程火箭的第一次飞行试验,这时他年仅32岁。由于当时天气原因导致推进器加注不进,大家都一筹莫展。
  6月的天气特别炎热,大家都很急,说弹头进入不了弹道区了,这个试验就得不到结果。所以当时大家一想,这个射程不够,就加推进剂,多加点推进剂,发动机多工作一会儿,它不就射程远了吗?
  王永志建议大家不能只考虑往里加,得想别的路子。他认为把酒精倒出600公斤来,这个时候起飞重量轻了,射程就大了。然而他的建议无法得到采纳,于是他找到基地最高负责人钱学森,钱学森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采纳他的方法后,火箭连续三次均发射成功。
  勇挑重担,为国争光
  1986年,刚升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不久的王永志,主动选择冒一个极大的险。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国际出现航天危机。王永志却从中看到了机遇——将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底,美国休斯卫星公司愿委托中方发射一颗澳大利亚卫星,条件是火箭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有一次成功的发射试验,否则,不仅中止合同,还要赔偿100万美元。按常规这至少是四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倘若不能按时履行合同,不仅王永志个人将身败名裂,而且巨额贷款难以偿还。王永志明白国家财政非常困难,自己最擅长也最该做的事——搞火箭,发卫星,这样既赚了外汇,还发展了高科技。
  不过,当时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只有2.5吨,必须尽快提高火箭运载能力,才能承揽国际大型卫星发射。于是,在一间极简朴的办公室里,王永志和另几名科学家构想出了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的草图:以“长征二号”火箭为芯级,捆绑4个助推器,使火箭运载能力从2.5吨一下子提高到8.8吨。这就是后来大放异彩的“长二捆”——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
  就像乔布斯的“扭曲力场”一样,王永志似乎也有一种魔力,可以让身边人激发潜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次,一位车间主任接到任务后,算了又算,咬咬牙说:“我争取一个半月赶出来。”王永志笑笑说:“你只有18天。”连车间主任自己都不敢相信,最后,他竟真的如期完成。类似的事在整个攻关阶段时有发生。
  1990年6月30日,“长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候发射。7月16日,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长二捆”直上云霄,一举发射成功,实际运载能力超过设计值,达到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运载能力还翻了近两番。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两个月后,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
  整整7年,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默默奋战,不登报,不上电视,将各种技术上的“拦路虎”一一打倒。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王永志这位“大总师”为人知晓,则是2003年10月16日之后。那天清晨,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那一刻,王永志落泪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这样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极少的。我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2006年,“神六”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74岁的王永志从“大总师”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如今,王永志最大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他寄语年轻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如今,三名中国航天员进驻天和,开始了数月之久的太空生活。中国航天,正沿着我们自己的设计路线,一步、两步、三步,蹄疾步稳,探索太空。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