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六法”
□魏 艳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探究的课题。《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学生愿意习作、热爱习作,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习作指导的方法,上“实”、上“乐”习作指导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下是我在习作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阅读,注重积累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如果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即使有再好的文题,再好的素材,也写不出好的文章。
  写作是需要积累的创造性活动,基于此,我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每到课间或饭后,学生总会围绕在书柜前,争先恐后地品味书香。此外,我每周会专门进行一节“快乐阅读课”,师生共同静心阅读,沉浸书海。
  二、关注生活,选取素材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学校,学生会与同学、与老师发生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作,描述当时的经历与心情。可以引导学生撷取家庭生活作为素材,例如,整理房间、洗袜子、洗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长一起走向户外,观察四季的变化,和家长一起旅行,领略自然的千姿百态。还可以安排“变废为宝”的手工实践活动,在活动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素材。
  三、交流启发,引起共鸣
  在让学生进行习作前,我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活动体验等,鼓励学生在交流与启发中进行思维碰撞,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在指导习作《游 》时,我会提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或假日外出游玩,在习作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外出旅游的所见所闻及感受。在指导习作《我学会了 》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在习作交流时,学生相互交流着自己学会的技能,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才能在彼此的交流与启发中理得清楚、说得具体、悟得深刻。
  四、当堂成文,培养习惯
  当堂成文有助于落实习作训练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学生交流之后,对事情记忆犹新之时,引导学生选择素材、梳理写作顺序、讲授写作方法,然后再让其下笔写作。这时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依,当然就敢于写、乐于写。当堂成文,不仅会促进学生加快构思,养成快速成文的习惯,而且还避免了课外写作时拖拉潦草、马虎应对的不良习惯。
  五、扶放结合,修改提升
  作文写好后,要经过修改才能让大家阅读分享。修改时要“扶”与“放”相结合。所谓“扶”,就是教师要示范引领,不仅要教学生认识修改符号,还要和学生一起用修改符号规范修改。所谓“放”,就是在学生学会修改方法后,组织多种方式的修改活动,例如,学生自行批改、同桌之间交换批改、小组内轮换批改。或改字,或换词,或加句,在互相批改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水平。
  六、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是激发孩子写作兴趣的手段,也是对教师作文教学成效的检测。为此,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习作评价活动。例如,教师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圈画好词句,写鼓励语言;收集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在班级进行赏读与点评;在教室开辟“习作乐园”展示平台;将优秀的作品推荐至校刊。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积累中充盈自我,在习作与分享中展现自我,在互评活动中提高写作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