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 培养策略
□李国栋曹亚玲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数学品格和数学能力。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5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4种数学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发展。
  本文将从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思维两方面探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1.生活情境中“数感”的培养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的教学,教师要创设多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将数与物品进行对应,理解“数”的含义。在教学100至1000这些大数时,教师可以利用100个牙签、1000张纸等生活素材去培养学生数感。
  2.生活情境中“符号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正反比例时,题为“火车从北京到上海:火车的速度270千米/小时,需要4.8小时;速度与时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这种关系呢?”经过学生讨论,得出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t表示时间,路程用字母s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为s=vt。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了解字母的现实意义,体会“符号化”的优越性。
  多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创设开放的数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灵活思维的空间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引导,让学生产生联想,变化发展出新的数学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可以创设富有挑战性、冲突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不断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2.巧妙设计例题教学,培养学生深度思维
  例题的巧妙设计是引发学生深度思维的着力点。观摩课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但深刻反思,其实教师在问题引导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促进作用,学生思维活动浅显,没有深度思维参与其中。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在唐僧给三个徒弟分饼的情境中,学生得出了大师兄分得了1/4,二师兄分得了2/8,三师兄分得了3/12,在学生说出三兄弟分得同样多后,教师做了如下处理:
  教师:为什么会同样多呢,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学生1:利用三条一样长的线段表示三个饼,在线段上表示出三个分数,从图中发现三个兄弟分到的饼同样多。
  学生2:利用三张大小一样的纸表示三个饼,通过折纸的方式表示出三个分数,得出三个兄弟分到的饼同样多。
  小组活动后交流:全班36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的9个学生是全班学生的9/36,也是全班学生的1/4,所以9/36=1/4
  ……
  同学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个分数都有无数个与它相等的分数。
  学生2:只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规律地变化,分数的大小就不变。
  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堂拓展挖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激活深入。
  3.利用好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求。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重视数学课堂表述,对学生语言表述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评价并加以纠正,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总之,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要立足教材,做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者。教师要钻研教材,主动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成可教的内容,在确定知识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数学素养的能力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制定教学实施策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质。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张家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