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写作的提升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提升。教师应该转“教”为“导”,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让其“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善于观察,让学生从“想说”到“想写”
生活是创作的土壤和源泉,学生身处其中却不懂得如何为己所用,这是缺乏观察力的表现。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的主题演讲,由学生自己准备话题,一开始,学生会侧重于校园、同学等这一类话题分享,但是分享多了就会缺少新鲜的内容,有的学生便会留意平常被忽视的东西,比如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校园中的一些现象、家中的趣事等。在话题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将逐渐培养起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野打开,可以分享校园之外的话题。于是,学生的话题又多了起来,比如新闻时事、热门话题,都可以被学生拿来分享交流。
观察力培养起来之后,就需要做好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衔接引导。对此,在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挑选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价值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进行讨论,并鼓励其形成书面文字,让学生明白原来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写、值得写的。
开设活动,让作文“活”起来
语文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比如让学生表演话剧、设计手抄报、开展辩论赛、文学常识竞答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让其从中学到知识,发散思维。
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要能够发现其中的亮点,每次习作后不仅要分享、张贴优秀的学生作文,也要对作文中的精彩观点、文段进行展示,以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笔者所在班级曾经就有一些对写作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因为笔者在课堂上对其随笔进行了肯定,使其产生了写作的兴趣。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攻克写作上的难关,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此外,教师要发挥个人的示范作用。可以尝试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样的实践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把握作文主题,同时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更清晰地看出学生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阅读启发,让作文更充实
阅读,可以让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如果说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离不开教师的“导”,那么阅读积累便可以让作文更加充实。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对写作尤为重要。对于课本的阅读,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或人物名片的习惯。同时,可以展示一些引用课本素材的优秀作文,让学生意识到课本也是有阅读价值的。
对于课外阅读,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不能只将阅读任务放在课后,因此,阅读课的开展很有必要。阅读课前,师生可以一起交流阅读书单,教师可以给出参考,但无需强制要求,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只要静下心来,文字的魅力自然会吸引大部分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对于那些还对阅读有所排斥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选择播放一些视频激发其兴趣,比如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者一些名家对文学作品生动有趣的解读等。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作为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发现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想写”“爱写”的转变。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固县沙河营镇上道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