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构建数学思维模式 掌握梯度逻辑思维
—— 小学数学“三化”基本思路
  □郭元钊
  所谓小学数学“三化”是指数学知识的简化、质化和活化,即在数学思维教学中将复杂数量逻辑关系通过浅显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数学语言通过预设情节巧妙地植入学生脑海;将数学模型通过梯度逻辑实现拓展与延伸。教师通过“三化”,化繁为简,化隐为显,提高学生的文本知识汲取效率及数量关系转化能力,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简约化、层阶化和经验化。
   化隐为显,剖析数量关系的逻辑推理
  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梯度思维,只有理清数字间的数量关系,才能认识数学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简化推理过程,挖掘出隐藏的数量关系。数学逻辑思维的路径实质上是一个“形变”的过程,即立体几何平面化、平面图形线段化、抽象思维形象化。通过形变将繁杂、抽象、空洞的数学问题固化在一个直观、静态、有序的架构之中,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基于学情和认知规律的数学教学,数量关系的提取必须按照梯度逻辑关系,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已沉淀的认识资源融汇于数量关系知识体系之中。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是按照认识规律由简到难、由浅入深,逐渐梯度呈现,但知识点的考核以多种问题组合化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基于教材典型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鼓励学生探索一题多解新思路,或灵活更换提示条件引领学生重新进行数量与逻辑关系的梳理归纳。如针对相向、相遇的动态组合问题,应引领学生从文本题设中理清起点、方向、时间等内在数量与逻辑关系,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定量,定量与变量是如何融为一体的。只有理清关系,学生才能化繁为简、思路清晰,掌握解决问题的最简路径。
  依托预设情境,实现思维的质化与易化
  思维质化就是指在数学问题解答中,将静态难懂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学生易接受、易理解的数学情境,也就是将文本演绎成通俗易懂、直观形象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只有全面了解文本语言的内外关系,才能理解数学语言的本质,进而让思维质化在思辨过程中真实发生,顺势推进。面对文本,如果不能对数学语言深度汲取与理解,不能将符号语言转化为简洁直接的数量逻辑关系,那么就无法实现思维的质化与易化,就更不可能直观形象地表达和展示,把握问题的本质。
  数学语言情境是由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和命题设置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剖析数学命题深含的数量与逻辑关系,对数学问题深入理解。学生只有围绕概括性特征、形式化结构及逻辑模式理解数学文本语言,才能深入理解问题本质。如相遇、追及问题等都应借助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简化问题难度,将动态变化转化为静止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质化和易化,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中找到突破口。
  借助数学模型,实现纵横拓展与延伸
  数学是一门逻辑推理较强的工具学科,每个概念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知识点都是旧知识和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概念互相关联,共同组成复杂的数学基本模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系统化、体系化,通过知识纵横拓展与延伸,形成交叉网络框架。如对于顺向推理类问题,教师应从本源出发进行联想、拓展,引领学生仔细剖析数学文本中包含的概念信息、符号信息、关联信息,从已知信息出发,牵线搭桥挖掘未知信息。而对于梯度逻辑问题,则可采用拆分法进行解答,将一个数学问题拆为几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一层次上的一般问题较为简单,容易解答,一般问题解答之后再顺势解答较难问题,在依次类推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其规律。
  小学数学教与学是思维“三化”的基本落脚点,全面了解学情,简化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数学语言阐明数量逻辑关系,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思维模式,最终激活学生联想思维的创造力,实现外在形式与内在逻辑的内洽统一。
  (作者单位:陕西省彬州市西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