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重透视
□汪建斌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特别是要发挥青少年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是一个常思常新的主题,扎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家国路向和实践要求,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际”,开展针对本阶段学生特性和学院办学特色的高校思政课,能使思政课教学更具人性化、更入脑入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着“传承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本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以“道德”为观念前提的特征相一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激励与价值引领的核心功能,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道”和“德”的观念前提一致。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国家”的层次跃进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家国天下”情怀的传承和弘扬,是对其“内圣外王”“忠恕”等观念的转化发展。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重实用、讲践行”的内核相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将其主旨内容融入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中,这就需要广大思政教师实践创新,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思政课教材的位置。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地位。要以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主要抓手,推动课堂创新,通过“教材相关内容的一体化”“教师教学一体化”等,不断推动课程创新,让课堂有趣起来。其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一体化”中呈现出的鲜明的学段特征。在小学阶段,旨在用灵活而又富有弹性的活动启蒙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在初中阶段,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运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则是以结构化的教材内容来帮助学生认知和辨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阶段,则分别以五大教学模块和五本教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系统贯穿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综合教学活动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重点把握高等教育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2021年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第二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具体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中国精神的集中表达”和“中国当前最真实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学、研究、创新等一系列活动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的思政课发挥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思政课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充分了解不同学段、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善于激活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缩短课堂引入和基础知识讲授环节;要善于开展符合学生特性和课程标准要求的价值观教学活动。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与其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学,突出学生个人成长阶段特色和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征,让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其次,坚持守正创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理念,激发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结合学生已有的道德观念来推动课程教学。以“家国天下”为主线,串联个人与集体,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集体主义的内涵和特征,把握教学主线。第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做”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只是局限于“写作业、答试卷”这样的书面功夫,还要有习惯的培养和行为的矫正,突出实践向度。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堂应时刻关注并切实回应学生的价值观疑惑,引导学生将对现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自我突破、自我提升的动力。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