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教书育人 追梦健行
□李光磊


   个人简介:
 李光磊,中学正高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第二批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教师。咸阳市教学能手、咸阳市学科带头人、咸阳市教学名师、咸阳市知名教师、咸阳市职工十大技术明星,咸阳市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咸阳市教师培训专家团政治组组长,咸阳市高考模拟命题专家组政治组组长。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谁知道它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题记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我已教书育人29年了。初为人师时,我渴望早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暗暗在心田里种下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从此,我一直深深地爱着教育,爱着学生,这深深的爱使我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风雨无阻,一路前行。
    执着教学勤为功
  1993年我大学毕业,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感到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胜任中学教学的需要。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不但要有一桶水,还要成为自来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上,我开始了边教边学的修炼之旅。
  我常年订阅着几种报刊,买书读书成了我的嗜好。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就像一个大考前的学生一样,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一到周末,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骑自行车到县城,然后转乘公共汽车去咸阳、西安的一些大书店,采购近期的精神食粮——书籍。周内教学之余便是读书学习,我读的书种类繁多,只要自己认为这本书好,就买回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认真地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多年来,我保存的读书笔记有七八箱,现在一看到那一箱箱读书笔记,我心里便感到充实坦然,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滋润着我的教学底气。
  与此同时,我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向同行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通过听课、评课、赛教、观摩、研讨等方式积极取人之长,为己所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教第一年,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听遍全校所有科任教师的课。从教第二年,我郑重地恳请学校里一位我仰慕已久的老师收我为学生,整整一年跟班听课,一节不落。
  从教至今,在众人的眼里我是一名老教师。但在我心里自己仍是一名学生,是一名老学生。在我身上,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已融为一体,教中学、学中教。回看走过的路,眺望前行的路,我愿做一辈子学生,坚持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磨砺,我终于在三尺讲台上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收获了学生成长的喜悦。
  挺立讲台写师魂
  参加工作以来,由于教学需要,我常年奋战在高三,从教29年,我曾连续任教高三18年。一届高三连着一届高三,一年又一年,寒来暑往,基本上没有休整的时间。
  2000年7月,新一届高三复课备考工作安排前,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光磊,高三教学确实需要你,但我知道你父亲去世不久,母亲现在又做了大手术,需要观察治疗,让你带不带高三,我心里也很矛盾。”望着老校长深邃而焦虑的目光,我毅然决然回答道:“您放心,我能继续带高三。”老校长拉着我这个年轻教师的手久久没有松开,很长时间才说了一句话:“你的困难就是学校的困难,我们一起克服吧!”这一年里,我没有落下学生一节课。
  我清晰地记得2001年8月的一天,我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学校大门旁的墙壁上张贴了几张大红色的高考喜报,喜报下面人头攒动。我快步走到跟前,上面写着被各个大学录取的学生名单。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突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忍不住泪流满面。
  多年来,我连续奋战在高三,这期间先后经历了父母病逝、孩子病危、学校作为企业子校移交地方、高中部撤并等一个又一个坎。但风吹雨打之中,我一直坚守在高三教学一线,没有退缩半步。18年的高三教学,说不苦不累是假话,但苦累中有甜乐。每当一届又一届学生经常从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向我报喜和问好时,我心里都感到无比欣慰和快乐。
  倾心教研结硕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教研如影随形,相辅相成。在教学之余,我积极展开教学研究,立足教学实际,坚持把教研植根于教学之中,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让教研为教学服务。
  从2003年至今,我一直参与市县两级高三政治学科模拟试题的命制工作。每年在市县教研室的安排指导下,我和命题专家组老师一起研究、命制高考模拟考试试题。这些模考试题,直接指导着高三教学,备受关注,影响重大。每次模考命题,我都尽心尽力,丝毫不敢懈怠,翻阅查找大量资料,反复研究高考真题和考试说明,搜集分析各地最新练考题,从中提炼素材,捕捉信息。有时为了命好一道题,我反复斟酌,直到模考结束,考试反馈正常后,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稍稍松口气,然后又开始了下一次模考命题的准备工作。每年模考命题下来,我翻阅研究的全国各地模考试题都会摞满案头,一直舍不得扔掉的这些资料,它们见证了我在教学教研方面一路走过的足迹。
  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思考教学,研究教学,围绕教学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我和一些同仁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结成研究小组,深入交流研讨,剖析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困惑,商讨提高研究效果之法,探求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契合点。大家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从教学需要出发,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推动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所得指导教学。就这样,我通过一系列切合教学实际的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爱暖学生润心田
  作为一名教师,在搞好教学教研的同时还要育好人。任教以来,我担任过22年的班主任。在和学生朝夕相处中,我真正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主题。老师心里一定要装着学生,要用爱去感化和激励学生,这个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大学刚毕业,我被分配在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任教。学校远离村落,条件比较艰苦,只给回家不便的老师提供住宿,两排小平房,一人一间。学生全都走读,早晚骑自行车上下学。到了冬季,经常有学生早晨五六点就来校,教室门没有开,学生就在几盏昏暗的路灯下晨读。我当时住校,每天早晨五点半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便读书学习。在灯光的吸引下,有学生在我屋外借着灯光小声地读书。我开门一看,由于窗纸遮挡,屋外灯光微弱,看到这里,我急忙返身回屋把窗户打开,这样电灯就可以把窗外照得亮一点。此后,我一起床,拉开灯就打开窗户,尽管冷风嗖嗖直往屋里钻,但我心里却暖暖的。有一次,我打扫窗台卫生,无意间发现窗框上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老师,我们铭记着您的灯光!”推窗放光,我爱学生,学生爱我,有什么比这更温暖、更幸福的呢?
  有一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一个文科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生源广泛,学生不良习惯多,纪律观念不强,开学后一段时间,部分学生早晨踩着点到校,个别学生还隔三差五迟到,学校几次点名批评。怎么改善这种懒散的学风呢?我琢磨着身教胜于言传,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自己应该先做到。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按时到校,更不用说迟到早退了。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引领骨干培新秀
  在教育教学的路上,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要大家一起走。随着教学教研上的积淀和成熟,我开始通过培训、作报告等方式积极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近年来,我受相关部门的邀请,经常担任各级各类思政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教师。每次培训授课,我都要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教学实际,从中学思政课现状和参训教师需要出发,反复斟酌打磨授课内容,力求突出操作性和实效性。每次培训完毕,我都会通过面谈、电话、微信等渠道征询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培训水平。这些接地气的做法得到了参训老师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
  2016年以来,我陆续主持兴平市教育人才专家工作站,咸阳市首批、二批和三批名师工作室,陕西省第二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和陕西省第二批教学名师工作室。面对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一开始我有些蒙,不知道从何做起。但我没有畏惧和观望,而是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向同行请教,在实践中摸索,自我激励。每天我虽然忙得连轴转,可浑身充满力量,带领工作团队,建设工作网站,研究规划课题……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没有节假日,不计报酬,一心只想着怎样把工作室建设好,把团队带领好,为自己学校和区域教育教学添砖加瓦,示范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中追梦健行,在“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的平台上且行且获。近年来,我先后被评为省市县中小学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正高级教师。这些荣誉对我的工作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荣誉里蕴含着一份责任和担当,督促我在前行中永不止步,不断进取。
  教育教学就像爬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虽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我的脚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