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丝路明珠吐鲁番
□白 云

  进入夏季,全国的高温天气正在持续,新疆吐鲁番是全国海拔最低,也是最热的地方。对很多人来说,提起吐鲁番就会想到《西游记》里的八百里火焰山。火焰山的传说是神话,可吐鲁番的炎热是真的,历史上这里就被称作“火洲”。吐鲁番35摄氏度上下的最低温度比一般城市的最高温度还高,这种极致的“热”并没有吓退游人,好多人都反其道而行之,专门来这里追“热”,火焰山下吃葡萄,要的就是这个极致体验。
  别看吐鲁番是戈壁城市,却在全国占了好几个“最”。最热是它的天气,一年中有九十多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最低是它的海拔,比海平面还低145米。这里的热,不是中原夏季的闷热,也不是南方的湿热,而是“干热”,赤裸裸、毫不掩饰的热。走在路上,人就像刚出坑的馕,浑身冒着热气。路面被烤得滚烫,鞋底踩在上面,黏黏的,感觉都快熔化了,身上不出汗,皮肤却快被烤干了。
  一进入吐鲁番,就能看到绵延百里的火焰山,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在炎热的夏季,裸露的表层在太阳烘烤下温度可达75摄氏度以上,热浪滚滚,使人透不过气来。由于地层堆积比较水平,加上岩层软硬相间,在经年雨水侵蚀下,山麓前形成红色的洪积扇裙,扇裙前缘在干旱环境下又形成无数多边形龟裂,格外引人注目。
  火焰山横陈在吐鲁番盆地北部,《山海经》中将其称之为“炎火之山”,维吾尔语叫“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历代称呼虽不尽相同,然而怎么都离不开“火”“红”之意。而火焰山最让人津津乐道闻名于世的,还是关于《西游记》中的描述,传说火焰山是孙悟空打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掉下来的一块砖形成的,它横亘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当地老者曾劝道:“敝地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唐僧闻言,大惊失色,由此引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铁扇公主、牛魔王的经典故事。
  火焰山的故事听不完,而火焰山的奇景更是赏不够。火焰山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高倒是不高,可是,山上光秃秃的不见任何生物。遥望火焰山,在灼热阳光照射下,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真像又宽又长、全身都在喷吐烈焰的巨龙。火焰山不仅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地理性标志,也是炎热的代名词。
  有的地方去过之后,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而有的地方去过之后,就会成为一生的记忆,吐鲁番就是这样一个承载诗和远方的家园!对于吐鲁番人来说,热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味道,没有这种味道是会让他们生活不自在的。如果你问他们热不热,人家会坦然地告诉你:“热啊!也还好吧。”就是这样的天气,吐鲁番人可以支起遮阳伞,把自己埋在能把鸡蛋烤熟的沙窝里,喝茶聊天,坦然自若。
  这不仅仅是个火热的城市,还是个甜蜜的城市,最甜的当然是它出产的水果,尤其是葡萄全国闻名。“吐鲁番”为维吾尔语的“最低地”,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由于山地裸露,草木无覆,沙质土壤透气性非常好,而白天增温迅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成为葡萄生长最有利的环境。夏季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行走田间地头,时不时听到村庄深处传来旋律婉转悠扬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钻入葡萄园中,到处可见老乡们忙着采摘葡萄,并分装、搬运、挂架的繁忙景象。吐鲁番的葡萄带给人们甜蜜的生活,走在葡萄架下谁的心儿不醉呢?
  火焰山下的二堡乡就是一处优质的葡萄种植基地,渠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炽热的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举目望火山,低头看绿地,热情奔放的阳光滋养着那绿色,更像抹了油一样,透着光亮,娇翠欲滴。葡萄架片片相接,架架相连,绿荫蔽日,硕果累累。二堡乡卡尔桑村村民阿不力克木·阿布都许库尔从自家葡萄架的串串“绿珠”上小心地揪下几颗葡萄,挤压出汁水滴进水果测糖仪中。“16.8度!可以采摘了。”阿不力克木大声说道。为保证当地葡萄的口感与品质,葡萄所含的糖度必须达到16度以上才能采摘。阿不力克木看着成熟的葡萄,满脸放光,说起家乡的葡萄,掩不住的自豪。“我们吐鲁番,是葡萄的故乡,葡萄品种多得数不清。”听他的介绍,光是他们种植过的,就有无核白、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梭梭等18个品质上乘的葡萄品种。“我家种的主要是无核白,葡萄还没开始采摘时,就已经有客商预订收购了。”无核白葡萄的含糖量高,色泽光亮、粒大味美、香甜润喉,由于葡萄品质好,每年收购商都争相收购。
  极端的环境带来极致的感受:热,正是吐鲁番的魅力所在。而热够了再躲进葡萄沟的茂密林荫里,坐在遮天蔽日的葡萄藤下,坐在水清流急的布依鲁克河边,品着瓜果,喝点小茶,弹弹琴、唱唱歌,暑气在不知不觉间就消散了。穿行历史古城,留恋特色民居,感受丝路文化,品尝甜蜜瓜果,遥远而美丽、古老却鲜活的吐鲁番古城,真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美丽的“聚宝盆”。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