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唤醒生命的美好
□张得乐
  藏书相忆深
  “读书就是好,吃饭还是难。”2007年参加教材审定会时,看到了贾平凹先生写给出版社总经理的这幅书法。当时大家有好几个解读,我直觉这就是小时候的写照。小时候的自己,酷爱读书,可身处贫寒的农村吃饭都犯难,当然没书看。记得自己和本村三队的杜仓民同学一起为了收集小人书,我们尽力地东拼西凑,有时一人提个破蛇皮袋在村外的城壕捡破烂,拿到收购站换些零钱……
  历时一年时间,收藏了近百本小人书,同学们要看的话,可以掏两分钱一读,我们再用积攒的钱想办法购更多的书。后来,仓民他爸嫌耽误学习,很暴力地逼仓民退出了“书社”,自己的父亲也嫌“浪费钱”,我们只好把书捐给了学校。
  根植于小时候的藏书嗜好,近10年来,我收藏的名家签名版有:《水调歌头》(陈长吟)、《西榴城》(冷梦)、《三棵青春树》(杨韦昕)、《白鹿原》剧本(芦苇)、《陈忠实传》(邢小利)……有的是在新书发布会上,有的是专程拜访于工作室。念兹在兹的是“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高建群先生,先后赠我《我的菩提树》《我的黑走马》等,最珍贵的是去年3月底,自己去看望略有小疾的先生时,先生当场挥毫题赠的一套4本精装版代表作。喜心带回,打开欣赏,儿子先惊叹于题名的独特:一版一藏,再惊讶于印章的硕大:阳文篆刻,10厘米见方。女儿连说,赶快封藏,我们要看的话,另买一套。
   读书以致远
  “小康三杯酒,大富五车书。”这是2011年拜访商子雍先生时,看到的高峡先生题赠商老师的一幅书法作品。
  阅读是自我建设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以理科生进入大学后,校图书馆偌大的开架书库真让自己大开眼界。专业书自不必说,基础书最先看的是四大名著,其中《三国演义》看过三遍。又研读了瞿秋白、郑振铎、闻一多、巴金、茅盾、丁玲、冰心等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工作后,受“陕军东征”的风潮影响,读了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作家当时能见到的所有作品,记得1995年就和张峰同学讨论过:《白鹿原》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近年来,阅读了多部茅盾文学奖作品和《百家讲坛》作品……
  谈到读书,必须要提到“忘年交”杨韦昕先生,他的老当益壮再次激活了我的阅读热情。10年前,85岁的省作协原副主席杨先生出版了《昨夜风骤雨疏》,这本先生题赠的纪实·散文,细读了三遍,再次全方位了解了陕西文坛的云烟往事。
  2017年4月,我被评为西安市最美读书人,事略刊发于4月26日《西安晚报》……
  如果说有什么阅读缺憾,那就是外国著作读得少,只读过莫泊桑、契诃夫等作家的短篇小说选,大部头的只读过《简·爱》,别的都没读进去,可能和自己不爱学外语相关吧。
  著书气自华
  “书写有着一种非常潜沉的生命,它蓄积着能量,在某个时刻,会对读者产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改变。”千古文章,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在业余时间写了些朴拙的篇章。
  一节文稿,也许稍嫌幼稚;一段情感,也许稍嫌浮躁;一部书稿,也许稍嫌急促,但是这些书卷,却保存着自己的呼吸,凝固着自己的心血,贯穿着自己的日月。匆乱的脚步,忙乱的键音,都是一路风尘,一路长歌。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