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课后服务新样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渭南市潼关县课后服务实施侧记


 
学生在练习合唱
  


 城北小学的书法课堂
   □本报记者 唐李佩 魏淑敏
  六一前夕,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城关镇文川小学艺术节暨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活动中,孩子们欢聚一堂,用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精美的书画作品共同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25个精彩节目都是该校课后服务的成果展现。
  2021年秋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潼关县教育系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系统性实施课后服务,切实丰富学生生活,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品质至上,丰富服务内容◀
  “在实现课后服务实施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对象全覆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抓好课后服务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召开了两次课后服务工作现场观摩和推进会,引导全县义务教育段的学校将课后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精。”潼关县教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军亮说。
  在城北小学,记者看到绘画、书法、泥塑、合唱等社团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参加快板社团的三年级一班的彭科祺表示:“参加社团以来,我的语言表达变得更加流畅了,有时回家后我还会给父母表演,我们家的氛围也变得更活跃了。”
  在四知学校小学部的书法教室里,孩子们从坐姿、握笔姿势、基本笔画开始练习,他们轻点笔墨,一撇一捺。“我校积极通过书法课程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目前,很多学生都通过课后服务爱上了书法学习。今后我们还将在课程提质中下功夫,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书法魅力。”四知学校美术教师张鑫说道。
  为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将减负落到实处,秦东镇中心小学形成了“1+5X”课后服务体系。“1”指的是课后服务2小时中的1小时作业指导。“5X”指的是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建的国学诵读、电影观赏、体育社团、美术社团、音乐社团。太要镇中心小学采用“大社团+小社团”“作业辅导+个性化服务”的双模式。代字营镇中心小学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为宗旨,以课后服务为依托,开展三项体艺服务和读写看服务的“3+3”服务模式。
  丰富多彩的辅导形式、有声有色的活动主题,让学校课后服务日渐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成为学生发展爱好特长的重要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引擎。
   ▶挖掘潜能,提升服务质量◀
  在紧锣密鼓开展课后服务的同时,潼关县也面临着师资短缺、场地设施不足、设备缺乏和老化的困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潼关县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对于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潼关县进行校际、县域内优质师资力量的流动,进一步加强县管校聘措施,优化现有师资队伍。同时吸收、吸纳校外优秀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如优秀的家长、退休的老干部以及有特长或技术的工人等参与其中。
  此外,潼关县也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以此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城北小学的数学教师亢丽娜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是学校泥塑社团的专业教师,她告诉记者:“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后,学校社团老师不够,我们也很着急,都想为这项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在日常教学中对线条、构图等有更多接触和学习,所以我主动承担了泥塑社团的带课工作。”与她一样的还有添景苑学校的王晓艳老师,数学与泥塑的“碰撞”也让她们在泥塑的乐园里收获了成长与喜悦。
  对于场地设施不足、设备老化的问题,潼关县主要通过社会力量或社会资源来弥补,充分利用和盘活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和设施,来开发服务项目。此外,潼关县也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工厂、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社会实践场所,如博物馆、研学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等,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丰富教学内容。
  春季开学以来,秦东镇中心小学已圆满组织了“阅见春天繁花似锦——四月桃林寨阅读活动”“励志研学知行合一——港口抽黄基地研学实践之旅”等活动,让同学们以天地为课堂增学识、以自然社会为课本长见识,切实发挥了“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
  针对教师压力大等问题,潼关县实行弹性上下班,增加教师劳务补助,提高课后服务费用科学分配的合理性,切实调动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因时制宜,增加服务效能◀
  “2021年秋季开学初,我们在课后服务中开设的社团有近30个,结合一学期的实践和师生的反馈,这学期我们学校保留了16个社团,这些社团都是学生喜爱的,指导教师也相对专业,社团活动内容更适合我们学校农村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多的现状。”城北小学校长陈文军说。
  2022年春季学期以来,潼关县课后服务工作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向“上水平、强保障”方面转变,采取了退出、新增课后服务项目机制。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及内容,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学校会开展评估或阶段性总结。对不适宜的、无意义的、缺乏安全保障的、吸引力小的服务项目就会按照一定的程序使其退出。同时通过考量、评估和宣传,开发或吸纳一些校内外优秀的项目进校园、进服务。“课后服务项目的‘能增能减’机制,不仅使服务不断优化、更科学、更适宜,而且是去芜存菁,汰劣留良的必然选择,是确保课后服务强大吸引力的有力措施。”李军亮说。
  同时,潼关县充分用好走出去、请进来的机制,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到校内,以满足多样的需求,培养学生兴趣和发展特长。秦东镇中心小学负责人表示:“等时机成熟后我们还想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聘请‘五老’人员给学生讲党史故事,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此外,也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发深化“第三课堂”,拓宽渠道、场地场所,弥补校内硬件设施的不足。
  李军亮表示,今后潼关县将不断拓展课后服务项目建设,向课程化、体系化发展。以“创争出”三项工作机制为保障,激发校内办学活力,盘活校内外教育资源,确保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而又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