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一粒米的温暖旅程
——读《中国米食》
  □甘武进
  “正月里,闹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三,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脚粽子箬叶包;六月六,大红西瓜颜色俏;七月七,巧果两头翘;八月八,月饼小纸包;九月九,重阳糕;十月十,新米团子新米糕;十一月里雪花飘;十二月里糖菌糖元宝。”从这首江苏民谣,我们了解到在一年四季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与形形色色的米食密不可分。翻开《中国米食》,从一粒米的温暖旅程,我们感受它给大家带来的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此书分为米粒篇和粿粉篇两部分,米粒篇以朴素的饭团、粽子为开端,进入到饭菜混合的炒、烩、蒸、煮饭类,兼及粥品、焦米和锅巴的运用,酒酿和酒糟类的做法和活用。粿粉篇中,由各省年糕说起,进而了解粿粉食物的变形。全书记录的食谱及附带的应用法,可做出两百多道精彩米食。全书动员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各省米食的专家,十多名编辑进行摄影、绘图、记录和实验工作,使这本食谱达到生动明晰、人人得而上手的效果,在全球华人地区引起极大反响。
  米,是中国人的主要主食,七千年来养育无数世代的子民。放眼中国人的米食世界,着实令人惊叹。由日常平凡的一碗白米饭,竟可变化无限,做出林林总总的糕、粿、粉及精致的餐点,可说是传统家庭主妇“一缸米的魔术”了。自古以来,乡村农民或出远门的人,身边常带几枚饭团,无论上山、下乡,跋涉千里,甜饭团、咸饭团、红豆饭团、虾米饭团等成为中国人的最佳友伴。直到今天,清晨的街头,热气腾腾的饭团摊贩仍然吸引无数过往的行人。
  粿粉,是用米加工磨制成的米粉。从擀粉、舂粉到磨粉,中国人积累了数千年的碾米经验,不但了解如何将米碾得粗细不同,并且琢磨出如何巧妙运用水与粉的配合,发展出磨粉世界的三个系统:水磨、湿磨和干磨。团圆美满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幸福,岁时节庆,把具有神圣意味的米食做成圆形的汤圆,人们每吃下一个便等于吞下一份对圆满人生的祝福。
  中国人生活注重俭省。过去,舂米剩余的碎米亦不肯丢弃,积累下来加以充分改造、利用,奠立了中国米粉业发达的基础,造就了美味家常的米粉餐点。米粉价廉物美,无论煮、炒、凉拌皆宜。云南的过桥米线非常有名,“过桥”指的是将泡好的米线下到滚熟的鸡汤中涮两下,再夹起食用的特殊吃法,鲜美无比。豆皮、豆丝是两湖名点,用绿豆、黄豆与米一起打成浆,烘烤成一张张豆皮,豆皮可切成豆丝。煮汤外,亦可直接包馅来吃,营养丰富,又具地方风味。
  米,替中华儿女造就了坚牢的基础,使中华文明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灿烂开花。这本食谱从最平凡的一锅白米饭,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米食,都是先民辛劳、经验积累的结晶,我们需要向历代的农夫、掌炊主妇和提升米食艺术的师傅们致敬。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摸熟了这本食谱,了解米粒及粿粉的细微特质,我们大可以成为一位米食艺术家,去创造更多芬芳美好的米食。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