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基础科学国际年要来啦 了解下它的“前辈”
□陈欢欢

  2022年是什么年?巧得很,2022年是差分机发明200年,首次海洋探险150年,中子发现90年,青蒿素首次提取50年,首颗月球陨石发现40年……
  去年底,联合国第76届大会宣布2022年为“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以下简称基础科学国际年)。基础科学国际年开幕式将于7月8日在巴黎召开,闭幕式将于2023年夏季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总部举办。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唯一的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也将组织中国科学家参与其中。
  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先后确立过世界物理年、国际化学年和国际光年等,纪念人类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时刻和人物,展望科技助力美好未来。
   世界物理年:
  寻找下一个爱因斯坦
  1905年,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口气发表5篇论文,不仅一鸣惊人,还影响了未来百年的物理发展。
  他就是26岁的爱因斯坦。5篇论文中包括了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这3项划时代成就,不仅驱走了笼罩物理学界的“乌云”,也奠定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奠基人的地位。这一年因此被称为“奇迹年”。
  100年后,在全球物理学界的一致呼吁之下,联合国大会确立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也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在德国等一些国家,这一年被直接命名为爱因斯坦年。
  不过,这100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如爱因斯坦、普朗克一样的物理巨匠。《自然》杂志在2005年1月20日的社论中指出,如果世界物理年仅是再一次宣传爱因斯坦,而不是直面物理学眼前的危机,就失去了意义。
  物理学真的盛世已过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在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撰文多篇,他表示,物理学在100年来的人类与技术发展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3位是物理学家。但我国物理学界要克服浮躁情绪,树立长远目标,增强自信心,大胆做前人没做过的工作。
  2005年时,中国经济已连续3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星光熠熠。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并致辞,时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主持大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均到场演讲。陈至立在致辞中表示,要借世界物理年的东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大会宣告“世界物理年在中国”正式启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05世界物理年科普系列报告会走进校园,台上是学识渊博的院士,台下是朝气蓬勃的学生。“你们中将来一定会有许多人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守贤在一次报告会上笃定地说。
  那一年,“寻找第二个爱因斯坦”热潮席卷全球。40多个国家联合举行“物理照耀世界”光信息传递活动。光信息从美国传出,通过大洋光缆绕全球一周,在中国传递的两小时内,34个城市的青少年参与了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15万参与者中,超过一半(约8万人)来自中国。
  那一年,中国物理学家走出国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在世界物理年开幕式上应邀参加圆桌会议,他在发言中阐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物理学的追求和探索,并欢迎外国友人来访。回国后,他在《科学时报》(现《中国科学报》)发表《物理学与中国文化》,喊话年轻人:“物理学不只是图表和数据,它能带给你很多更珍贵的东西: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人生的哲学和人生的道路。”
    国际化学年:
  大学校长全国巡讲

  2011年,联合国国际化学年来了。这一年是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也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成立100周年。最具深意的是,这一年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出版350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在浙江大学国际化学年院士巡讲团报告会上表示,科学史上常以这部书的出版作为化学创立的标志。他同时表示,化学史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多为青年人所为。
  那一年,联合国在其主页上发布了两个面向青少年的化学实验,一个是化验水质实验,一个是气候变化模拟项目,邀请全世界的孩子们共同参与,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化学实验。
  2011年4月9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启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提升化学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带动中国物质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实现跃升。要通过举办“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等活动,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能力。
  大会之后,全国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展览、实验大赛、化学开放日等活动。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要数“科学与中国”——国际化学年大学校长巡讲团。
  在北京举行的首场报告会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和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分别以《入化出神》和《纳米科技前沿》为题作报告。报告结束后,13位院士一同登台,与来自北京市12所重点中学的300位中学生交流对话,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抛出了一系列问题:中学生应以怎样的心态参加化学试验活动?能否前瞻性地讲解一下新能源和仿生材料?用什么办法及时有效制止核泄漏对身体或者环境产生的危害?化学为什么吸引了您?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程津培回答说:“我原来并不太喜欢化学,一直到真正学习化学以后,才感觉到它其中的奥妙。深入到化学里,会有无限多的妙趣。”
    国际光年:
  千年等一回
  1015年,阿拉伯学者海什木发表五卷本《光学书》,系统描述了当时人们对“光”和“像”的认识,被认为是光学的开山之作。
  1000年以后,联合国大会将2015年确立为光和光基技术国际年,以此纪念千年来人类在光领域的重大发现。
  这1000年以来的其他里程碑成就包括:1815年,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创建了波动光学理论,揭示光的波动属性。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波理论,将人类对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可惜麦克斯韦48岁就英年早逝,在他辞世的1879年,恰好爱因斯坦降生,续写了现代物理学的精彩篇章。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理论,1915年又通过广义相对论将光列为宇宙学内在要素。1965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表了一篇不足940个单词的短文,宣布测量到宇宙的背景光子,两人后来因此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基于无数次的实验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为长程信息传递的载体,使光纤通信得以实现,加快了人类通信的节奏。
  实际上,2015年也是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院院士王大珩诞辰100周年。
  1948年,33岁的王大珩留学归国,白手起家发展了中国的光学事业。在他的主持领导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以“八大件”为代表的一大批光学精密仪器。后来,他又参与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研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曾说:“我要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努力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5年2月26日,“王大珩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这也是2015国际光年中国启动会。
  当年暑假,中国科学技术馆推出“光照未来”国际光年展,51天共接待观众153199人次,日均3004人次,创下中国科技馆短期展览日均参观人数、单日参观人数等新高。
  (据《中国科学报》有删节)

报社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 710003 陕西教育报刊 版权所有 陕ICP备08105011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