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
当下,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劳动热”,“劳动”“劳动模范”“劳动精神”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然而,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得劳动的艰辛,也不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设环境,营造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围,为此,学校要精心设计、营造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的环境,发挥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内化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
设立“劳动岗位”,全员参与劳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可以设立“图书管理员”“文明督导队员”“卫生区护理员”等劳动岗位,各班级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植物角护理员”“教室门窗管理员”“红领巾监察员”等岗位。各班级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学校或班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劳动观念、树立责任意识。
开辟“劳动基地”,体验劳动乐趣。学校可以在教学楼的楼顶、校园围墙的四周开辟劳动实践基地,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班级制订劳动计划方案,可以根据方案自种自收瓜果、蔬菜,然后学校组织评选,最终确定10个班级为优胜者,每学期末学校根据种植情况采取末位淘汰制,更换新的班级。让学生在劳动中,加强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建设“劳动长廊”,树立“劳动标兵”。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校文化特色和劳动特色融为一体,在一楼走廊或门厅等建设“劳动教育长廊”,主要展示名人劳动的照片、学校评选出的“劳动小能手”“劳动能手班级”事迹、劳动教育名言警句等,既有整体统筹安排,又注意局部精雕细琢,让学生对“劳动教育”有初步的认识,并以身边真实的劳动事例作为榜样,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激励和启迪。
拓展空间,弘扬劳动精神
有效、有意义的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因此,学校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家庭、社会劳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还能让他们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做好校内劳动,掌握劳动技能。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班级卫生的清扫,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参与美化班级环境的劳动。可以制订全员爱劳动方案,学生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班级、公用教室、各楼层的走廊、卫生间的清洁工作外,还可以让他们以班级为单位,定期打扫门厅、宣传栏、学校各处室、各部门的卫生。这样学生就会在校内劳动中,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
参与家务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许多学生的劳动习惯差、劳动观念弱,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我会做家务”实践活动,让家长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如洗碗、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炒菜等简单家务劳动,并认真填写家务劳动实践单,由家长进行综合评定。
服务社会劳动,增强劳动观念。引导学生由“教室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可以与社区、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等进行协商,将其定为学校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各基地参加各种服务劳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创新机制,强化劳动意识
学生的成长需要适当的激励和赞美,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
小组互相评价,争当“劳动小能手”。学校可以从“自理、节约、环保、公益、技能”等六大方面设计《劳动评价手册》,每周末让学生根据一周的劳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周一时,各班级组织各小组的同学进行互相评价,发现亮点和不足,并推荐一名“劳动小能手”,各班级将“劳动小能手”的相片张贴在班级光荣榜上,激励学生学习先进。
班级量化评比,争做“勤劳美少年”。各班级及时登记学生参加学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的表现情况,并在“班级劳动量化考评表”中记载,每周根据学生得分情况,评选出一名“勤劳美少年”。周一集会时进行全校表彰,并将其照片和先进事迹张贴在学校“劳动教育长廊”,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
学校制订方案,争创“劳动能手班级”。每学期初,学校制订“劳动能手班级”评比方案,每月定期开展“校园无纸屑”“抽屉文明行”“环保小卫士”“自理小达人”等主题活动,组织人员进行评比,将每次比赛成绩纳入班级考评中,学期末根据各项得分情况评选“劳动能手班级”进行表彰,并将获奖班级的事迹张贴在学校“劳动教育长廊”,激励引导,使全体学生更加热爱劳动。
总之,学校要三管齐下,将爱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渗透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和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从校园向社会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劳动成为学生一生受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