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育人,让孩子快乐成长
□魏淑敏
“这是我做的浮雕太阳花,我是这样制作的……”“我做的是浮雕玻璃瓶。”……在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小学(以下简称“渭小”)趣味浮雕社团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制作的浮雕作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双减”以来,渭小以“适性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着力开发“第二课堂”,开展课后服务,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多彩课程:
助力学生个性成长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全面、个性成长是“双减”背景下每个学校都面对的考题,怎样答好这道考题呢?渭小通过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花束、小狗……各类作品正在同学们的手中成型,这里是渭小创意手工课程现场,纸张在孩子们手指间翻飞,他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手工制作让我的校园生活充满欢乐,进行手工制作时,我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每周我都期待着周五下午的到来。”参加创意手工社团的三年级三班田杨子涵同学说道。
“双减”实施以来,渭小从体育运动、语言表达、科技创新、艺术绽放、社会实践五大类出发,构建起了足球、篮球、泥塑等22个特色课程。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根据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发展特长,展示风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方式,成为最好的自己。”渭小郗莉校长说道。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及科学的课程体系下,渭小的课程受到了孩子们极大的欢迎。据郗莉介绍,22类课程中孩子们参与度比较高的是体育运动类的足球、健美操课程等,参与足球课程的有300余人,占“第二课堂”参与总数的15%;参与健美操课程的有100余人,占参与总数的10%。
渭小的特色课程同样得到了家长们的肯定,四年级十二班刘彦贝家长说:“孩子参加足球社团后,感受到了运动的激情与快乐,缓解了学习压力,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优质师资:
护航学生健康发展
开展课后服务刻不容缓,缺乏优秀师资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渭小开启了教育融合新模式,“第二课堂”的师资配备由本校体音美教师与社会团体教师共同组成。渭小与专业俱乐部合作成立了乒乓球、篮球、足球校队,还与专业团体合作开设了围棋课。
运球、传球,篮球场上孩子们正在学习篮球技巧。“黑先白后,棋子走在交叉点上……”一年级的围棋课上,不等老师讲解完规则,小萌新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在棋盘上大杀四方。这些都是渭小“第二课堂”的生动场景。四年级十二班胡昱淇家长说:“孩子参加篮球社团后增强了体质,磨炼了意志,能更加专心地学习。”
课后服务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体育教师董琦翡说:“课后服务的开展,为我们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使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学科融合,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在一丝不苟开设“第二课堂”,做好课后服务的同时,渭小也充分关心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实施弹性工作制。此外,渭小还在教师中长期开展“健康中国·动起来”活动,开设有氧活力操等教师社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放松身心。参加有氧活力操社团的高粉娟老师说:“社团活动舒缓了我因忙碌的工作而紧张的神经,也让我感受到了学校浓浓的关爱,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的社团活动成了我和同事们的必要一课。”
学科融合:
构建全方位学习体系
在做好“第二课堂”的同时,渭小也不忘将其与“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衔接。渭小始终认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地深耕“第一课堂”,师生将课外的所见所获与课本相连接,对于“第一课堂”的学科知识是更好的深化,也有利于“第三课堂”的顺利开展。
泥塑社团是学校特色社团,也是与“第一课堂”联系最密切的社团。该社团以泡泡泥为材料,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融合国家课程、链接童话故事、紧贴时代脉搏、结合传统节日的四大鲜明特色。以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荷叶圆圆》等课程时,社团老师会要求学生用泡泡泥将课文中的情景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将“第一课堂”的学科知识与艺术美完美结合,也在此基础上延伸学生“第一课堂”知识的学习。在渭小,各个学科、社团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作业。
此外,老师还会带领学生们走进社区,将学生们在植物养植社团中精心照料的绿萝等植物进行出售,所获金额全部捐给乡村小学,以这样的方式连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开设好‘第二课堂’,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科学探究为途径,以社会实践为形式,适性育人,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中国少年。”郗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