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育人初心, 践行课堂革命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活动型课程“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教学化”的良好教学效果日益突出。为更进一步探索活动型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和学科教学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我认真学习了《着力打造“三个课堂”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同时更加深入了解了活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引发以下思考。
筑牢“第一课堂”
活动让“第一课堂”更精彩。在“第一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时政播报可以将学生分组:一人搜集近期的时政要闻,一人制作时政播报的PPT,使师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播报内容;一人负责播报具体内容,一人在播报后点评本期时政播报的优缺点以及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组内分工轮流承担不同任务。这样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对时政也更加关注和了解,对课本知识也是一次回顾和升华。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最基础环节,记忆知识也是“第一课堂”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在达成这个层次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新鲜有趣的活动形式,如设置“你来提问,我来答”环节,学生两人一组,对学习过的知识互相提问,并在小组间进行竞赛,看看哪一组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还可以设置“大家来找茬”活动,对某些易错问题进行剖析,在分析、改正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活动化,以生为本,服务教学,筑牢“第一课堂”,夯实知识基础。
用好“第二课堂”
活动让“第二课堂”更丰富。主题班会、升旗仪式、道德讲堂、学科活动月(周)、法律知识进校园等都是“第二课堂”的典型表现形式。学生在主题班会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在升旗仪式上致敬英雄、表达爱国情感;在道德讲堂中深挖诚信、勇担责任;在学科活动月(周)中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在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中了解法律知识、约束自身行为……
除此之外,校园内的其他资源也可以用来为育人服务。校园走廊墙壁上的中华经典古诗文是“语文+思政”、校园广播中的红色故事是“历史+思政”、操场边角的班级责任田是“劳动+思政”、美术、音乐作品是“艺术+思政”……举办一系列校园活动,如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红色故事讲解比赛,学生在故事中感悟前辈们信仰的力量;学生在认真打扫卫生并保持的评比过程中,体验劳动创造的幸福;学生在手抄报、绘画、书法作品展览中,分享真善美、陶冶高尚情操;学生在科技节不断创新,迸发出新的活力……用好“第二课堂”,优化育人效果。
创新“第三课堂”
活动让“第三课堂”落实更有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节日”是非常好的系列教育活动。清明节为烈士扫墓,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讲述或聆听英雄事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的精神力量。端午节包粽子、做绿豆糕、划龙舟,让学生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中秋节、春节,感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或者分享“相隔千里终团圆”的快乐,从小家到大国,让学生体会生为华夏儿女的幸福与自豪,增添对家与国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是个大课堂。疫情来临,学生遵守防疫要求,尊重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体会职业不同,责任相同,比在课堂上讲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更加有说服力。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进自然,看污染与破坏环境的恶果,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不言而喻。帮助孤寡老人或者走进养老院、儿童村,让关爱他人、善待生命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树立远大理想、塑造优秀品格、探寻生命的意义、体悟责任的重大、了解国家机构和运行原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成就感到自豪、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点赞喝彩……这些都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迹可循,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由此可见,“第三课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创新“第三课堂”,全面协同育人。
筑牢“第一课堂”
活动让“第一课堂”更精彩。在“第一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时政播报可以将学生分组:一人搜集近期的时政要闻,一人制作时政播报的PPT,使师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播报内容;一人负责播报具体内容,一人在播报后点评本期时政播报的优缺点以及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组内分工轮流承担不同任务。这样可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对时政也更加关注和了解,对课本知识也是一次回顾和升华。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最基础环节,记忆知识也是“第一课堂”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在达成这个层次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新鲜有趣的活动形式,如设置“你来提问,我来答”环节,学生两人一组,对学习过的知识互相提问,并在小组间进行竞赛,看看哪一组用时最短、正确率最高。还可以设置“大家来找茬”活动,对某些易错问题进行剖析,在分析、改正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活动化,以生为本,服务教学,筑牢“第一课堂”,夯实知识基础。
用好“第二课堂”
活动让“第二课堂”更丰富。主题班会、升旗仪式、道德讲堂、学科活动月(周)、法律知识进校园等都是“第二课堂”的典型表现形式。学生在主题班会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在升旗仪式上致敬英雄、表达爱国情感;在道德讲堂中深挖诚信、勇担责任;在学科活动月(周)中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在法律知识进校园活动中了解法律知识、约束自身行为……
除此之外,校园内的其他资源也可以用来为育人服务。校园走廊墙壁上的中华经典古诗文是“语文+思政”、校园广播中的红色故事是“历史+思政”、操场边角的班级责任田是“劳动+思政”、美术、音乐作品是“艺术+思政”……举办一系列校园活动,如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红色故事讲解比赛,学生在故事中感悟前辈们信仰的力量;学生在认真打扫卫生并保持的评比过程中,体验劳动创造的幸福;学生在手抄报、绘画、书法作品展览中,分享真善美、陶冶高尚情操;学生在科技节不断创新,迸发出新的活力……用好“第二课堂”,优化育人效果。
创新“第三课堂”
活动让“第三课堂”落实更有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节日”是非常好的系列教育活动。清明节为烈士扫墓,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讲述或聆听英雄事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的精神力量。端午节包粽子、做绿豆糕、划龙舟,让学生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中秋节、春节,感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念,或者分享“相隔千里终团圆”的快乐,从小家到大国,让学生体会生为华夏儿女的幸福与自豪,增添对家与国的责任和使命。
社会是个大课堂。疫情来临,学生遵守防疫要求,尊重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体会职业不同,责任相同,比在课堂上讲遵守规则维护秩序、尊重他人承担责任更加有说服力。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进自然,看污染与破坏环境的恶果,爱护环境、垃圾分类不言而喻。帮助孤寡老人或者走进养老院、儿童村,让关爱他人、善待生命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树立远大理想、塑造优秀品格、探寻生命的意义、体悟责任的重大、了解国家机构和运行原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国家成就感到自豪、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点赞喝彩……这些都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迹可循,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由此可见,“第三课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创新“第三课堂”,全面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