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原来如此有趣
近几年,绘本成了幼儿园里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也成了家庭中亲子阅读的宠儿。从2014年第一次接触绘本到现在,我已经从一个绘本阅读者变成了绘本专职教师和绘本研究者。这几年,我读过的绘本已经有三千余本,看得越多,越发现绘本很简单,只需要几分钟就能看完整个故事,同时绘本又很不简单,因为很多信息隐藏在图画里,很多耐人寻味的深意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有恍然大悟的觉醒。我对绘本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绘本可以自己看吗?
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你的头脑里仅仅是把它当成一本普通的书来看的话,你肯定会漏掉很多信息,甚至完全曲解绘本的内容。比如《好饿的小蛇》,如果你看到内文的最后一页小蛇吞下整个一棵苹果树,眼睛里还画着大大的×时,你会得出小蛇最后撑死的结论,然后匆匆合上了书。其实小蛇根本没有死,而且活得好好的,因为在后环衬上那棵苹果树不见了,小蛇在一旁高兴地说:“啊——真好吃。”因为成人的阅读习惯,看到内文最后就认为故事结束了,懒得再关注后环衬的内容,哪里知道绘本的每一页都是不能错过的。那是不是看了后环衬就代表故事结束了呢?错!有的绘本结尾是出现在封底的,比如《1只小猪和100只狼》,内文最后一页是100只狼还在埋怨小猪速度太慢了,天黑了,还不来。后面是一张黄色的环衬,到这里也可以说故事结束了,但是看到封底才发现小猪已经躺在温暖的床上呼呼大睡了,这也就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可怜的狼们就在那儿傻傻地等吧……
那是不是只要我每一页都不漏掉,就能看懂全部内容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因为一本优秀的绘本,绝不是看一遍就能掌握所有内容的。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你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觉得很奇怪,图画里明明有一只想吃掉母鸡的狐狸,怎么文字中对狐狸只字未提呢?这正是绘本的另一个特点,文字在讲述一个故事,图画在讲另一个故事,当把文字和图画在一起阅读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第三个故事。有的绘本有很多好玩的细节,比如《阿利的红斗篷》,这个故事本来是说阿利是如何制作出一件漂亮的红斗篷的,而在画面中却出现了一只处处捣乱的绵羊,成为一个有趣的笑点。有的绘本你单看图画或文字能看懂,但是结合在一起看反而看不懂了,最典型的要数约翰·伯宁罕的《莎莉,洗好澡了没?》,一边是妈妈对莎莉的絮絮叨叨,而另一边是莎莉洗着洗着,突然裹着浴巾的莎莉骑着鸭子游走了,后来还参与了一场战斗,越看越离奇。这是什么情况?是不是出版社不小心把图画排错了呢?其实都不是,这是莎莉在洗澡时的幻想,所以这本书出现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妈妈在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莎莉的幻想世界。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再看这本书你不仅看懂了,而且还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作者的创造力。
那是不是我知道了以上内容,我就能看懂全部绘本了呢?非也!
比如图画里的颜色有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很含蓄,因为它需要你通过表面的颜色来理解它背后的深意。比如红色,在绘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有大片大片的红色背景,这个红色很显然是代表生气的情绪的。而在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中,也出现了两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扎着的红色蝴蝶结。同样是红色,所表达的含义却完全不同,红袖标象征着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红色蝴蝶结是善良和希望的象征。另外每个作者都有适合自己的画风,了解不同的画风也更能读懂绘本。比如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画风,看他的作品,没有十遍八遍是很难看全的,例如在《小凯的家不一样了》这个绘本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会儿是长沙发变成了鳄鱼,一会儿是茶壶变成了花猫,一会儿足球变成了鸟蛋……当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反常原来只是小凯一个人在家由于不安而产生的幻想时,就能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而当理解了故事内容,接下来可以通过一遍遍地仔细阅读发现图画之间的衔接与发展变化,你会觉得原来绘本这么有意思!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可能很难抽出大段时间去看一本很厚的书,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花几分钟去看一本经典绘本,感受短小故事中透露的人生智慧,深思我们经历的人、事、物。
绘本可以自己看吗?
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你的头脑里仅仅是把它当成一本普通的书来看的话,你肯定会漏掉很多信息,甚至完全曲解绘本的内容。比如《好饿的小蛇》,如果你看到内文的最后一页小蛇吞下整个一棵苹果树,眼睛里还画着大大的×时,你会得出小蛇最后撑死的结论,然后匆匆合上了书。其实小蛇根本没有死,而且活得好好的,因为在后环衬上那棵苹果树不见了,小蛇在一旁高兴地说:“啊——真好吃。”因为成人的阅读习惯,看到内文最后就认为故事结束了,懒得再关注后环衬的内容,哪里知道绘本的每一页都是不能错过的。那是不是看了后环衬就代表故事结束了呢?错!有的绘本结尾是出现在封底的,比如《1只小猪和100只狼》,内文最后一页是100只狼还在埋怨小猪速度太慢了,天黑了,还不来。后面是一张黄色的环衬,到这里也可以说故事结束了,但是看到封底才发现小猪已经躺在温暖的床上呼呼大睡了,这也就更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可怜的狼们就在那儿傻傻地等吧……
那是不是只要我每一页都不漏掉,就能看懂全部内容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因为一本优秀的绘本,绝不是看一遍就能掌握所有内容的。比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你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能觉得很奇怪,图画里明明有一只想吃掉母鸡的狐狸,怎么文字中对狐狸只字未提呢?这正是绘本的另一个特点,文字在讲述一个故事,图画在讲另一个故事,当把文字和图画在一起阅读的时候还能感受到第三个故事。有的绘本有很多好玩的细节,比如《阿利的红斗篷》,这个故事本来是说阿利是如何制作出一件漂亮的红斗篷的,而在画面中却出现了一只处处捣乱的绵羊,成为一个有趣的笑点。有的绘本你单看图画或文字能看懂,但是结合在一起看反而看不懂了,最典型的要数约翰·伯宁罕的《莎莉,洗好澡了没?》,一边是妈妈对莎莉的絮絮叨叨,而另一边是莎莉洗着洗着,突然裹着浴巾的莎莉骑着鸭子游走了,后来还参与了一场战斗,越看越离奇。这是什么情况?是不是出版社不小心把图画排错了呢?其实都不是,这是莎莉在洗澡时的幻想,所以这本书出现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妈妈在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莎莉的幻想世界。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再看这本书你不仅看懂了,而且还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作者的创造力。
那是不是我知道了以上内容,我就能看懂全部绘本了呢?非也!
比如图画里的颜色有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很含蓄,因为它需要你通过表面的颜色来理解它背后的深意。比如红色,在绘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中,有大片大片的红色背景,这个红色很显然是代表生气的情绪的。而在绘本《铁丝网上的小花》中,也出现了两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扎着的红色蝴蝶结。同样是红色,所表达的含义却完全不同,红袖标象征着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红色蝴蝶结是善良和希望的象征。另外每个作者都有适合自己的画风,了解不同的画风也更能读懂绘本。比如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画风,看他的作品,没有十遍八遍是很难看全的,例如在《小凯的家不一样了》这个绘本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会儿是长沙发变成了鳄鱼,一会儿是茶壶变成了花猫,一会儿足球变成了鸟蛋……当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反常原来只是小凯一个人在家由于不安而产生的幻想时,就能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而当理解了故事内容,接下来可以通过一遍遍地仔细阅读发现图画之间的衔接与发展变化,你会觉得原来绘本这么有意思!
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可能很难抽出大段时间去看一本很厚的书,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花几分钟去看一本经典绘本,感受短小故事中透露的人生智慧,深思我们经历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