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四小“三个课堂”: 创建森林般的教育生态
在西安市航天城第四小学,师生共同打造的“三个课堂”,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步构建课程育人、场馆育人、活动育人,如同相互依存的赋能“森林”,充分兼顾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将立体育人落到了实处。建校不足两年,学校获评“2021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航天模型运动特色学校”等荣誉;语文、数学学科获评陕西省中小学学科优质教学基地;“一年级数学思晓云课堂”成功申报2021年陕西省中小学国家精品课程。
“第一课堂”线上线下混融共生
“云端赏书,看鲁迅赏国魂”三至六年级阅读交流;沙画、演奏,二年级居家以艺战“疫”;“We arefamily”一年级英语综合实践……西安疫情期间,航天四小学生“云上”也能高质量学习。此前,观看微课学习已是他们的常态。自学校2020年9月建校以来,数学学科率先推出“单元导学式”系列微课,半年后,数学、语文、英语、科学、体育等学科均统整教材,发布系列“思晓云微课”,目前推出270余节。
在航天四小不打折扣落实国家课程的“第一课堂”,“思晓云微课”只是锦上添花,而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架构的“思晓课程”。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方法,将学科主张融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形成“真味语文”“思辨数学”“乐享英语”“美好道法”等创新育人学科活动。
航天四小为什么能掀起线上线下混融共生的课堂革命?自建校以来,航天四小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室坊站”“名师+研修共同体”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搭建平台,引领教师精进教学、勇于登高。航天四小校长杨勇带领团队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7项,参与编撰的《奇妙的数学在哪里》《奇妙的数学在这里》获出版发行。2021年10月,航天四小17名教师在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喜获佳绩。
如何把教师队伍这个“智库”发挥出最大威力?航天四小的“杀手锏”是“杨勇思维空间”和“思晓云教研”。打开“杨勇思维空间”微信公众号,“能手引领课”“青年教师赛教课”“客厅也疯狂”多种拓展课一览无遗。这个平台打破学科界限、组建研究团队,以“微课堂、微研究、微互动”为载体,有效整合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构建基于“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空间学习共同体。学校在2021年3月和9月组织两届“思晓云教研”,由学校管理团队和特级教师执教,探索跨域教研新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出云课堂23节,累计5万余人观看。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杨勇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必然会塑造新的学校形态,航天四小致力于构建智慧教育系统,让教育更加“智慧”、更有“质量”。
“第二课堂”
创新“走班制”“导师制”
要放寒假了,二(6)班学生李锦阳排着队往外挪,迎上护送他们的老师的笑脸,皱着眉忍着泪来了句:“不高兴不高兴,不能来上学了!”为什么呢?时间倒推至1.5小时前,全校学生走出教室,户外操场上、活动部室里,身体跃动、指尖盘沙、蒸煮烘烤、说学逗唱……他们在“走班制”课程中挥洒汗水、感受成长;时间倒推至3个多月前,全校学生在家长协助下云端抢课,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和校园中最亲密的大伙伴、引路人……原来是诸如此类的“第二课堂”让李锦阳迷恋。
“新学期,来学校,课后服务就来到……花也红,旗也红,人人都爱好儿童。”思晓青曲社的一群孩子身穿传统大褂,一边打着快板,一边编着顺口溜……航天四小共开设类似特色鲜明的“走班制”课程51项,打破了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了教师、学生在全学段、全领域的学习共同体。每周二、周四为固定的走班时间,通过课程设置、评价晋级,让不同学生“亮己所长,专我所爱”。
在“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兴趣爱好与综合素养”的“第二课堂”,“走班制”的“打底”建设是“小蝴蝶”课程体系,目前共研发走班课程教师指导用书64册。
“科学家受蝴蝶鳞片功能的启发,解决了人造卫星的控温难题,蝴蝶还有‘破茧成蝶’的勇气、‘五彩斑斓’的蓬勃等精神气质。”杨勇介绍,学校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时代发展、立足航天基地特色,以学生的成长支持为依据,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维目标研发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并分层、分段开展素质教育。
有了对标课程,“智库”更是精准发力,引进大学特有的“导师制”。在学生自选导师与学校整体安排下,16名混龄学生拥有一位专属导师。“每名学生选择一位除班主任之外的老师做自己的‘大朋友’,和他分享心理世界,化解思想矛盾。每位导师都建立了所服务学生的详细档案,开展固定的集体活动和灵活的个体辅导。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几轮心理素质普查,结果良好。‘导师制’还紧密地‘黏合’了家校合作,家长常常赠送感谢学校的锦旗。”航天四小副校长杨红艳说。
“第三课堂”
协同推进育人
“月亮在古代都有哪些名称呢?你能说出相关诗词、成语吗?”
“大家将积木按照自己的意愿搭建一个火星基地。”
“请根据自己的喜好给纸上的星体涂上颜色,再扫描画作,把它投影在巨型虚拟宇宙中。”
“哆啦A梦的口袋里有‘缩小射线’,在科技的引导下,我们现在一起走进现实中的缩小世界,制作神奇的热缩片。”
……
你能猜出这是一次主题研学的现场吗?
2020年12月11日的九号宇宙航天深空科技馆内,航天四小“星空可及未来可期”研学活动正在进行。谈到如何将“第三课堂”落实到课程,语文教师谢晶说:“我们打破分科备课、分科教研的传统习惯,把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打通,共同‘把脉会诊’,实施‘参与型、体验型、交流型、实践型’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全学科’育人。”
从前课堂是世界,现在世界是课堂。航天四小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开展“第三课堂”。从校级层面积极开发“行走的力量”系列研学课程,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级层面,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研讨制订适合各年级组开展的研学活动;班级层面,依靠家委会积极谋划,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能量,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研学实践活动。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探秘产业园,播种航天梦”等校外实践,年级组开展“红领巾迎全运我是场馆代言人”等活动。把学生的成长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领悟中成长,“第三课堂”达到“放手让学生走近大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的目的。
“未来的教育,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农业’,它理应更像‘森林’的样子,是不同生命个体自主生长又相互依存的赋能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创建一个森林般的教育生态’。”杨勇说。航天四小打造的“三个课堂”,就如同相互依存的赋能“森林”,充分兼顾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将立体育人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