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短小精悍、交互性强、资源多样等特点,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微课看似“碎片化”,实则更具针对性,小学数学教学正需要利用微课的这一特点实现精准教学。教师对微课的设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微课技术,构建完善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做好课前预习,提升课堂效果
认真预习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良性学习状态。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通过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明确学习内容,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听课效率。对此,教师可巧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找出数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保证课前预习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为例,在课程预习这一环节,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制作微课,创设学习情境。针对本课,运用微课为学生呈现队形图,围绕队形图,设置三个问题:“算一算两个班各有多少人?”“根据算式,阅读教材,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找出100以内7的倍数。”教师将微课制作好,发到微信群中,学生根据微课进行预习,能够保证预习的有效性,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做好课堂教学,达到乐学目标
所谓成功的课堂,应是“乐学”的课堂,即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跟随教师讲课的节奏,逐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美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制作微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此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目标。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圆柱与圆锥》为例,教师利用微课展示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第一组是宾馆的旋转门、广场上的圆柱子、茶叶筒,第二组是冰激凌筒、大草帽、漏斗。设置问题“观察两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点?”“哪组是圆柱?哪组是圆锥?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提出问题以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参与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教师再展示微课中的答案,并针对本课重难点进行仔细讲解,弥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存在的不足。
做好课后复习,深化学习效果
课后复习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做好课后复习,可以深化学生学习效果。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保证课后复习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成为了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教师可以巧用微课,将重难点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圆:确定起跑线》为例,本课主要开展关于“椭圆式田径跑道结构”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本课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还要传授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方法,在课后复习中,教师运用微课布置了一道实践探究题:“200米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按照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步骤,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微信群中向教师请教。学生探究结束后,再利用微课公布具体的研究步骤,并呈现详细的讲解,学生可先进行自主观看,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作业布置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课技术融入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环节中,构建完善的数学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微课的作用,做到见“微”知效,教学相长,促进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慧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