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让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扎根
□张淑贤
  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标志。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可以渗透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特别是语文课更具有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越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抓住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主要以写人记事为主,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离不开写人,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其实就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其中很多人物勤劳、简朴的高贵品质让人为之动容,抓住人物品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为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说说自己认识了怎样的渔夫和桑娜,接着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渔夫和桑娜勤劳的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干净温馨,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出了桑娜的勤劳。另外,通过抓住桑娜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渔夫的勤劳。“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这些句子无不体现了渔夫一家的辛劳。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去体会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品质,继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
  呈现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特别是呈现劳动成果的视频,更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劳动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以《青山不老》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我在渗透劳动教育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15年劳动成果的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学生感受到了劳动成果的丰硕。接着播放老人院子里绿波荡漾和山沟里一片葱郁的视频,学生看了惊叹不已,我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介绍劳动技能,产生参与劳动的兴趣
  劳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自然地产生参与劳动、亲手创造美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让学生先默读闰土说的话:“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捕鸟的动词“扫、支、撒、拉、罩”,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收获美的东西。
  实践与文本结合,感受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仅体现在文字上,更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相应技能创造出一定的成果,感受劳动的乐趣。
  以《竹节人》一课为例,首先,我让学生找出制作竹节人的段落,仔细朗读。“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接着,让学生根据内容写出玩具制作指南,讲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竹节人。通过实践,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劳动教育得到了落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任何渗透劳动教育的文字与事物,都是我挖掘的素材,以期为劳动教育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扎根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永寿县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