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如何提高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侯勇刚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普遍存在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学习的倾向,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要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受到学生欢迎,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加大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果想让学生认真上好每节道德与法治课,就要让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可从导课、讲课、营造课堂气氛入手。
  1.导课要有吸引力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环节。导课新颖有吸引力,就能迅速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例如有次上课前,我看到一些学生东张西望、互相说话。面对这种情况,我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二字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导课达到了良好效果。
  2.课要讲得饱含情感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想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我在讲课中运用动情、引情等方式,充分发挥情感信号功能,重点突出讲,难点剖开议,疑点展开论,热点及时评。这种教学过程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3.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不仅是讲好课。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多引导、少批评的原则,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创新意识,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从表扬中提升自信心,纠正心理偏差,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处理好三种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
  一些学校和教师中存在重资料、轻课本的现象,特别是从九年级开始,复习时总是紧抓一本资料,而将课本“束之高阁”。课本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活动的根本与果实,资料是围绕课本的藤蔓和花枝。教学应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吃透课本在先,有时间再用资料拓宽视野。
  2.处理好精研课本与旁征博引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本每一单元的知识板块都需要认真研读,深入了解,整体把握。在课堂40分钟之内既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要预习课文,还要逐段讲解分析,综合总结,如果不够精练或者引申发挥稍过,课堂任务往往难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观点原理的精神实质。当然,如果在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无疑是锦上添花,但应简明扼要。
  3.处理好整理学习笔记与课后作业的关系
  整理课堂笔记是构筑知识体系的过程,做课后练习题是检测和巩固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先给学生展示出问题提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然后按照教学程序完成课堂任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整理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做到全面复习巩固,老师要对每节课的笔记收齐批阅,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蒲城县孙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