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陕西省教育厅出台了《陕西省普通高中推进选课走班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普通高中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及高校专业选科要求,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选课走班方式,规范有序地实施选课走班和分类分层教学。
选课走班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班局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学科学习,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选课走班的弊端也很明显:长时间处于流动状态的走班、串班导致学生交往范围扩大,学生间一些不良的观念、习惯等的影响也随之扩大,诸如纪律维护、卫生打扫、作业收评等班级常规管理的难度随之增大。所以无论行政班,还是选课教学班,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延伸到应该触及的时空,使班级管理不留“死角”,这是目前选课走班模式下班级管理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江浙等省作为高考改革先行地区,较早进行了选课走班的教学改革,在构建行政班与选课教学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近年来,我们学校尝试突破传统的“一班一班主任”制,选聘班级中二名及以上科任教师担任副班主任,构建主副班主任“分工协作”的走班制管理共同体,推进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分担班级管理工作。主班主任对行政班、选课教学班负总责,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选课教学班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任教师作为副班主任,他们不仅承担行政班的部分班级管理职责,更是分别担任各选课教学班的班主任,具体负责这些班级内学生的出勤、听课、公物管理、卫生、纪律等班级管理任务,他们要及时处理问题并向主班主任反馈,使得主班主任能够及时了解班级所有学生的情况。
主副班主任“分工协作”的走班制管理共同体,对于选课走班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效能和整体教育教学效益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有利于消除传统“一班一班主任”制的局限性。在主副班主任“分工协作”的走班制管理共同体下,班级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而是一个职责分明、团结高效的团队的班级;班级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在管理,而是一个有组织的团队在共同进行管理。其次,有助于改善目前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如:配备学历比较高的青年教师担任副班主任,有助于班主任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也有助于发挥年轻人活力四射、可塑性强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科任教师担任副班主任,让其承担一定的班级管理责任,可以克服部分科任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工作态度,做到相互配合、集思广益,从不同侧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管理的力度,等等。
当然,要把主副班主任“分工协作”的走班制管理共同体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学校必须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对班主任、副班主任的责、权、利进行界定,对共同管理班级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以及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等。学校要先建章立制,清晰明确主班主任与副班主任的“分工协作”关系。也就是说,副班主任必须承担一定的、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工”是说主班主任与副班主任都要认真抓好各自的常规职能工作;“协作”是指他们相互配合,积极参与落实班级整体活动的各种安排与任务。从“分工”的角度看,学校应将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具体化和细致化,使得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协作”的角度看,主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要明确自己所管理行政班、选课教学班共同的总目标,明确自己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并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长处,团结对方去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是机械地、教条地去理解和践行自己的责任分工。
确保主副班主任“分工协作”的走班制管理共同体工作机制的科学构建和顺利运行,当然离不开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在责任和权利对等或相应比例下对主副班主任进行激励和考评,即要将主副班主任的职责要求与所需的班主任管理专业素质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可测评的指标并合理分配其权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主副班主任在付出的同时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回报,都能产生较高的获得感、荣誉感,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老师、科任教师愿意做副班主任并力求做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所有科任教师参与到选课走班制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来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实践中,为了强化建立有效学习集体这条主线,进一步消除原有的行政班间的界限,增强选课教学班的集体凝聚力,主副班主任“分工协作”的走班制管理共同体工作机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那就是构建主班主任、副班主任、班干部“三位一体”的大走班制管理共同体,形成“人人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全员负责”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