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作业是关键。疫情下的寒假,我们让老师们把假期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提前备课进行作业设计。经过两周时间,我们对各科第一阶段提交的各年级作业设计进行审核,总体效果不好,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我在想,把改革任务交给普通老师可能不合适,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要让专业的人来干,应景式的亮点和战略式的推进,我们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行动。当下,紧紧抓住作业这个切入口,全面推动减负提质走深走实。
树立大教育观,整合区域内资源,组建专业团队,形成具有参考性的可推广的模式。将区内名师工作室、省市能手、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作业范例研究团队,对三至九年级作业进行专业设计,把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落实和作业梯度性、有效性充分结合,形成科学规范的各科作业框架。当然这有一个过程,可能很艰辛,但辛苦一时可能在减负提质途径上要少走很多弯路。
双管齐下齐发力。不等不靠,各校量力而行积极进行作业有效性探索,及时总结实际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专家团队研究成果分批分类差异化推进,及时收集一线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再实践。
开展全员培训,开辟多种途径的线上线下交流研讨,把作业实效和课堂效率有机结合,全面思考,共同推进。首先,要把作业设计和课堂效率提升有机统一,减负提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次,专业团队的作业成果是参考,目的是在专业团队的引领下最终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校本作业和生本作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老师走弯路,也有意减轻教师负担。
初步形成各年级各科作业评价指标。每学期学校依据作业评价指标组织人员对各年级各科作业进行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同时推荐优秀作业案例参加各级“作业成果展评”,不断推动作业设计高质量发展。
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对作业成果不断修订完善。畅通作业质量反馈通道,把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声音放在心上;常态化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一线调研收集整理问题、经验;试点性关注一个科目、一个学校的阶段性成果,为作业设计实效性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对一二年级无纸化考评、三至八年级作业分层设计、九年级模拟测试,优化组合,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发挥利用好“双减”指挥棒的作用,倒逼作业分层实效,课堂因材施教,从而体系化地实现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