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阅读教学着重对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感知能力进行培养。新课改明确规定了教师不能用自身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内容的“精”。准确来说,教师要先当读者,通过阅读钻研课本,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并依据阅读教学目标确定训练内容。如需要重点理解的词句、积累的语言、学习的写作手法等,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训练的重难点与学生的疑虑点。
其次,在教学环节方面要注重环节的“简”。必须要改变繁琐的课文分析模式,让学生以简易阅读的方法理解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多给学生抛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阅读的关键节点做好点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学生初读课文,找到生字词,熟悉生字词,获得初步阅读感受。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如:词句、文章内容等。让学生在初步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中心。之后带领学生分析概括课文,梳理解决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再次品味重点内容、关键语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设置小练笔,实现写法迁移。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方法的“活”。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体裁、主题、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上精读课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获取整体感知,然后抓住文章重点带领学生深入感悟,通过品读和赏读,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这是精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自由调整。在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内容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通过激情导读和反复诵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穿插阅读思路。阅读课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不必拆解课文。可以采用多读几遍的阅读方法,读第一遍,只求读对读通;读第二遍,要粗知大意;读第三遍,获得教育启发。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在课前,教师应当把握学情,结合学习内容,创建趣味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学习《比尾巴》之前,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小动物的尾巴图片,整合成一个动态的课件,在课前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告诉学生:这些小动物都是跑丢的小宠物,它们的主人正在着急地寻找。大家能不能根据图片上的尾巴,快速地分辨都是什么动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快速分辨哪些尾巴分别是什么动物。学生每答对一个图片,图片上的小动物就会转身,同时还伴有“鼓掌”音效,表示对学生的鼓励和夸奖。接着,教师询问学生是怎么猜对的,不同尾巴的特征是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欲望,也能够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前总结概括知识,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精心设问,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对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善于抓住开展合作学习的契机,让学生在难以独立解决问题时及时开展合作探究。如《坐井观天》一文,可以围绕全文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和理解全文,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表小组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续写一个新故事,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得出对课文的结论,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印象,能够更深地体会到文章的寓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还缺少阅读经验,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所以教师要简化阅读环节,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有主动阅读的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店塔第一小学)